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先让中国消费者“爱上中国造”

2017年05月03日 07:39   来源:光明日报   钟超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首先得让中国消费者爱上中国造。打破海外淘回“中国造”的尴尬,切入点在打破内外销产品品质“倒挂”的局面,以质量升级重建消费者信心。

  海外代购俨然成为当下消费新风尚。不过,近期一些海外代购的中国消费者却颇觉尴尬——千里迢迢从海外淘回的洋品牌,一看标签赫然标着“中国制造”,但质量确实比国内同款好。

  中国制造的产品,在海外兜了一圈,又被中国消费者买回国内消费,并且“留过洋”的产品质量比国内的好。在这令人费解的流通背后,是国内日渐增长的高品质消费需求,与“中国制造”价廉质次的传统形象之间的矛盾。中国消费者信赖海外商品的品质,国外品牌找中国企业代工降低成本,这一来一去,产品还是家门口的产品,不过把钱花在了国外,让海外品牌企业赚了个盆满钵满。

  如果说中国消费者对“海淘”的偏好反映了对更好生活品质的追求,那海外淘回“中国造”则凸显了目前内外销商品标准迥异的积弊。传统“中国制造”经营方式粗放,造成很多人对国货缺乏信任度和认同感。近年来,随着制造业企业的转型升级,“中国制造”在很多领域超过西方国家,但消费者信心的重建需要时间。反观发达国家,在终端环节培育品牌,占据价值链上游;在生产环节控制标准和质量体系,面向全球寻找合格的代工厂。在这种情况下,海外淘回“中国造”也就不足为奇。

  近年来,“海淘”已经从零散的个人行为发展成规模产业,从海外抢购奶粉、化妆品、奢侈品甚至马桶盖,无不展现了中国消费者的巨大潜力。据报道,2016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达6.3万亿元,是2013年的两倍多,“海淘”用户规模达4100万人次。这些海外消费的背景就是消费升级。只有通过创造有品质的供给,理顺需求和供给的链条,才能把消费潜力留在国内,为中国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增添动力。

  打破海外淘回“中国造”的尴尬,切入点在打破内外销产品品质“倒挂”的局面,以质量升级重建消费者信心。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要增加高品质产品消费,引导企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扩大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实施范围,更好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只有把市场秩序管理做扎实,建立内外销商品统一的质量监督标准和售后服务体系,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国内外市场上的商品质量没有差别,满足消费升级需求才有基础。

  “让世界爱上中国造”,首先得让中国消费者爱上中国造。以国内一家企业为例,他们耗时5年精心打造水槽式洗碗机产品,在功能、能耗、操作便捷性上都远超竞争对手,上市后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追捧。如果这样的“中国造”多一些,“海淘”的人自然就会少一些。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