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很多人一旦生病,都想找名医。可是名医往往难求,一是因为名医少,二是因为名医大多被混杂在普通医生当中,谁都能挂名医的号,他们的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看普通病和常见病上,没有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成立名医工作室,将名医与其他医生分隔开来,让他们专门看重病、大病、疑难疾病,问题似乎就可以迎刃而解。正因如此,近年来成立名医工作室等想法在医疗系统一直存在,也成为多地两会的议题之一,曾有医院在这方面进行过一些尝试,但效果多不如人意,想法虽然很好,真正落实起来却存在很大的难度。
最大的难题在于,谁来负责判断患者有资格看名医。当一位患者认为自己病情较重并执意要挂名医的号时,挂号员不仅难以分辨,而且很难规劝他去看普通医生。更何况当前的电话和网上预约挂号,都赋予了患者自由选择医生的权利,名医成为所有患者追捧的对象也就在所难免,单靠成立名医工作室,显然还很难让名医从普通诊疗中抽身出来。
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在门诊成立多个医疗团队,每个团队的成员由不同资历与职称的医生组成,形成技术梯队,梯队的顶端,是一名专家或高职称医生,中端是几名技术骨干或中级职称医生,底端则是更多初级职称医生,看病实现逐级向上转诊制。非特殊情况下,患者首诊只能挂低职称医生的号,当低职称医生做完初步诊疗后,觉得有必要,再向高职称医生转诊。这样一来,就可合理分配名医号源,让名医集中精力看大病。
这种诊疗模式在西方国家比较常见,也与国内医院住院部的三级查房制度有相似之处。患者住院时,管床的多是低职称医生,几个低职称医生由一个职称高些的医生负责,再依次向上,最高职称的专家负责所在科室重大疾病的查房与诊疗,低职称医生必须将患者的病情及时汇报给高职称医生,由他们把关。能够体现分级诊疗思维的三级查房制度已在住院部得到普遍执行,但在医院门诊部,还没有建立类似的制度,多数情况下医生不分职称,在门诊各自单独看病,这是造成名医资源浪费的一大根源。
分级诊疗已成为医改的重点项目,也成为医疗系统的热门话题。经典的分级诊疗当然是指大小医院之间对诊疗范围进行分级负责,但也应该看到,医院内部也有实现分级诊疗的必要,假如能让医院之间和医院内部的分级诊疗同时推进并相互衔接,看病难尤其是看名医难,或将得到更为彻底的化解。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