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只上不下不通则“痛”

2016年11月16日 08:12   来源:千龙网   范景爽

  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当前全国各地都在推动医疗供给侧改革,进行分级诊疗探索,以有效缓解“看病难”问题。然而《经济参考报》记者历经七个月蹲点调研发现,本是解“痛”良方的分级诊疗,在推广中遭遇诸多难点和痛点。(11月15日《经济参考报》)

  自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以来,各地积极探索分级诊疗制度,然而一年多来,大医院门庭若市、基层医院门可罗雀的状况并未得到有效改善。笔者认为,积极推进分级诊疗,引导患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除了要靠命令强制、财政补贴、技术联盟、信息共享外,更重要是要让基层医院学会“自己走路”。

  从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实施情况来看,患者更多是由基层医院向大医院进行“自下至上”的单向转诊,而“自上至下”的转诊则寥寥数几,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可谓任重道远。

  此种状况与基层医院硬件设施和医疗水平相对落后密切相关。据调查,尽管北京为鼓励患者在基层就诊,规定在大医院就诊报销70%,而社区医院报销90%,但患者仍旧到大医院就诊,因为“到了社区才发现,很多化验做不了”,“大医院品种特别全,但社区医院没有,我还得回大医院开药。”基层医院水平落后、设备陈旧、药品不全、患者的不信任已然成为制约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的瓶颈。

  在此情况下,即使有政策优惠、制度规定,即使大医院将部分患者向基层分流,基层医院也无没有能力承接这些患者,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患者最终还是返回大医院就诊。因此想要顺利推进分级诊疗制度,不能仅靠行政命令和大医院帮扶,让基层医院真正学会“自己走路”,主动获取患者信任才是重中之重。

  一方面,基层医院应主动进行医疗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和更新,加强培训,自己学着站立,学着走路,实现让非疑难重症患者留在当地,甚至在某些医疗领域能独当一面,如此才能实现基层首诊,打通患者由大医院向下转诊渠道。

  另一方面,要求大医院不仅要向基层医院进行专家定期出诊等形式上的“输血”,更要提高基层医院的自身“造血”功能。尝试与大医院建立绿色转诊通道,邀请医院专家“扎根”基层,建立深度合作模式,在与各级医院联合中学习和成长。在张家口一院挂职的天坛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万伟庆说“像今天这样的手术,他们很快就能上手,同样能达到天坛标准”。

  分级诊疗成败的关键在于基层医院的医疗水平,基层医疗水平直接决定老百姓基层首诊、双向转诊的信心。因此提高基层医疗水平是分级诊疗的核心内容,让基层医院学会“自己走路”才能实现分级诊疗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