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代购出现“关店潮”,海淘还能继续“剁手”吗

2019年01月14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消费增长,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商家和消费者,但作为新兴产业,想要在未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规范行业业态必不可少。

  今年11日起,我国电商领域首部综合性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以下简称电商法)正式实施。今后,从事个人代购、微商也须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取得营业执照,依法纳税,违法将面临着最高200万的罚款。在电商法实施的一周当中,记者留意到淘宝上一些代购已经关店清仓,为了处理店内商品,有为数不少的代购直接将商品链接到闲鱼等交易平台。(19日《光明日报》)

  从朋友圈的代购“生存状况”来看,2018年年底,赶在电商法正式实施之前,代购们普遍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清仓打折。2019年伊始,一部分代购选择了静观其变,暂时歇业调整;另外一部分代购则选择了继续经营,不过由于个人税赋的压力,大部分代购商品都有一定程度的价格上涨。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电子商务也正在经历着“野蛮生长”,朋友圈出现越来越多的微商、代购便是最好的例证。数据不会说谎,根据2018年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7》显示,2017年我国的电子商务正保持着规模继续扩大的高速增长态势,实现全年交易额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网上零售额占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

  不过,由于一直没有系统而专门的法律进行规范,很多经营、交易都属于监管的灰色地带,这也导致了电商交易乱象频出。以目前最为火爆的化妆品交易为例,在医美面膜逐渐火热的化妆品市场,很多商家以普通面膜冒充医美面膜进行网上销售。要知道,两者之间可是有着医疗器械与化妆品的天壤之别,但正是经过朋友圈、电商平台的虚假宣传,使得该产品为商家带来了巨额利润,同时也令消费者苦不堪言。

  这样的虚假宣传不过是电商销售乱象的冰山一角,部分微商还在朋友圈发布巨额假账单吸引潜在发展对象,这样的行为更为恶劣。

  毫无疑问,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拉动了消费增长,也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商家和消费者,但作为新兴产业,想要在未来得到持续健康的发展,规范行业业态必不可少。

  此次电商法的实施,的确对个体经营的小散户有不小的影响,但是从长远来看,一定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首先,电商法的实施令电子商务变得有法可依;其次,电商法的实施虽说可能会带来部分海淘、代购的商品价格有所上涨,但它保证了商品的质量,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之后的售后服务、维权等行为提供了保障;最后,电商法的出台,为后续更多的监管和规范提供了指导。

  进入2019年,海淘、代购还能继续“剁手”吗?答案是当然可以。虽说可能在价格上与之前有所偏差,但整体看来,在电商法的加持下,网上购物将变得更加安全、放心。

  诚然,电商法刚刚正式实施不久,可能在实践中遇到一些问题需要改进,在细则方面也要继续完善,不过在有了专门法律的指导和规范之后,我们也有理由相信,电子商务在未来会发展得更好。(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电商法来了,我们可以期待什么?

      期待电商法终结电商“野蛮生长”时代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