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外卖佣金上涨,市场经济容不得“任性”

2019年01月09日 07:05   来源:红网   牟致桦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报道了由于外卖佣金上涨,导致许多商家退出的新闻。线上外卖单笔佣金,由最初15%上涨至18%,再到如今的22%,也就是说,在如今餐饮业商家平均利润在30%到40%的情况下,仅外卖平台就已经拿走了超过一半的利润,除去线下店铺的房租和人工费,商家几乎不赚钱。

  外卖佣金频频上涨的行为是一种“任性”。从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发布的暑期外卖市场报告可知: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市场份额分别为63.3%、29.1%和6.2%,美团外卖以绝对领先的市场份额位居首位。相应地,源于美团外卖的佣金上涨问题也在频频发生,甚至不符合餐饮业的规律,而美团官方对佣金上涨给出的回应却是源于“公司运营成本以及人工费用增加”,并把商家退出看作是市场正常的“优胜劣汰”,认为商家自身竞争力不强。

  这样的佣金上涨行为,真的符合市场规律么?恐怕不是。诚然,市场经济中的确存在着“丛林法则”,商家间的竞争本就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能够推动市场经济向前发展,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但是,没有经过市场调查和科学根据就随意上涨佣金的行为,只能是寡头垄断市场中的“弱肉强食”,打破了平衡,势必会带来多种不良影响。

  上涨的佣金还得由商家和消费者来承担。平台提高佣金,商家只有三种路可走:退出、自己扛着、转移给消费者,一些商家不舍线上消费者资源,又承担不起高佣金,只能提高商品价格。店内点餐和外卖实行“同物不同价”已经不是新鲜事儿,无论是越来越贵的配送费、包装费,还是一些商家无奈地选择上调商品价格,最终“买单”的还是消费者。

  消费者抱怨,商家退出,“任性”的结果只能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回顾几年前,外卖行业方兴未艾,那时的美团和饿了么两大巨头拼资本,各种优惠政策让商家和消费者纷纷尝试,这样第一批入驻商家和注册的消费者成了最好的推广者,外卖行业的发展也催生了“骑手”这一职业。如今,美团外卖成了“刀俎”,消费者和商家成了“鱼肉”,不仅让商家寒心,也让消费者不满,于是商家尝试建立自己店铺的“骑手”团队,消费者开始换用配送费相对低的平台,或者改用更实惠的订餐方式,长久下去,失去了宝贵的商家和消费者资源,美团外卖的市场份额真的能够保持不变么?

  换个角度,就算市场经济这只“无形的手”对这种行为有包容性,且自我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任性”背后的“野蛮生长”也会受政府这只“有形的手”制约。到那个时候,美团外卖想要“全身而退”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必须为自己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与其如此,不如换个方式来应对公司运营成本以及人工费用增加。

  外卖平台需要的是“扩大”而不是“缩小”,应立足餐饮业,增加多元化服务类产品。用高佣金来实现外卖商家的“精英化”并不是明智选择,除去公共服务方面,其实第三产业可供开发的空间还很大。美团外卖背后有美团网,相关的资源完全可以朝着外卖的快速配送形式推进,毕竟随着人们经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的不仅是饮食上的满足,还会有同城配送、水暖装修、便捷医疗、月嫂看护、课外辅导等多种需求。所以,将这些生活服务领域进行开发,让消费者可通过美团外卖去寻求对应的服务,既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也能带来更大的收益和回报。

  “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在市场经济中看上去并不行得通,“任性”造成的后果势必会转嫁给自己,外卖平台在市场竞争中如何生存和发展,需要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