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以奋斗姿态将改革进行到底

2018年12月17日 07:04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部

  有了千千万万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奋进者,就一定能激荡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

  恢复高考后走进大学的“50后”院士,下海潮中成长的“60后”企业家,互联网催生的“70后”创业者,在走向深蓝中历练的“80后”海军舰长,研究人工智能的“90后”博士生……正在热播的纪录片《此间的奋斗》,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5个不同年龄段奋斗者的故事。时代环境不同、成长背景各异,但他们身上那股子奋斗的精神,何其相似。

  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改革开放和个体命运相互交织,绘就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弄潮改革开放的人们,在城镇化进程中不惜离乡背井,走南闯北,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愿意抓住最微薄的利润,难怪有人感叹,中国的改革开放是一场实实在在的“勤劳革命”。无数人“此间的奋斗”,成为40年来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奋斗”二字,写在40年来改天换地的巨变里、气吞山河的史诗中。

  正是改革开放,焕发了人们奋斗的激情,催动了向前奔跑的步伐。1980年,温州卖纽扣、针线的章华妹,领到编号为“10101”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到今天,民营企业甚至开始发射卫星、修建高铁。40年来,民营经济的发展,可谓这条奋斗之路的注脚。没有“多种经济形式长期并存”,义乌人就难以从“鸡毛换糖”开始走向“世界超市”;没有“能发展的就不要阻挡”,就没有千万人投身商海;没有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就没有今天蓬勃兴起的“互联网+”……改革开放破除了体制机制的障碍、培厚了闯荡市场的土壤、拓展了走向世界的空间,孕育出无数“中国合伙人”的奋斗故事,让民营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也让中国40年不舍昼夜浩荡前行。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们要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过去6年多,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历史性飞跃和变革,正源于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这背后,是简政放权的便利,是民生改善的托底,是创新创业的激励,是法律制度的保障。强力的改革举措,让亿万人民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宽广、奋斗成功的渠道更通畅。到2018年4月,中国市场主体已经超过1亿户,比2012年增加了70%以上。新时代改革开放,让中国成为最富活力的热土,无数梦想拔节生长,无数希望竞相绽放。

  “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伟大事业,正需要亿万人民的共同努力。新的改革征程在我们面前展开,我们尤需保持解放思想的锐气,破除改革“疲劳症”“冷漠症”;尤需激发基层的活力,激活群众的创造、基层的创新;尤需激励干部的作为,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焕发出亿万人民的龙马精神,就一定能凝聚起战胜一切风险挑战的强大合力,推动改革激流勇进、发展乘势而上。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面向未来,每个人都是复兴路上的奋斗者。科研人员坚守自主创新的战场,攻克“卡脖子”的难关;公职人员更勤奋工作,有新担当新作为。企业家在商海搏浪中,增强中国经济竞争力;学生在刻苦学习中,练就报国强国本领。知识分子发挥聪明才智,积极投身创新发展实践,为国家发展出谋划策;工人农民肯学肯干肯钻研,练就一身真本领,掌握一手好技术……唤起改革的激情、激发改革的壮志、坚定改革的决心,有了千千万万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奋进者,就一定能激荡起新时代改革开放的大潮。

  “迎着那梦想阳光,我们乘风破浪。迎着那梦想阳光,我们纵情歌唱。”大型政论专题片《必由之路》的主题曲《梦想阳光》,唱出了新时代改革者的豪迈气概。40年来,一批又一批不甘平庸的奋斗者,向着梦想出发、迎着潮流而上,书写了一个国家的传奇。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伟大梦想呼唤着更多“永远在路上”的奔跑者。相信奋斗、选择奋斗、依靠奋斗,我们就一定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改革开放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