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洗澡也要装个APP 如此“智慧校园建设”是添乱

2018年12月14日 07:2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杨三喜

  日前,长沙某高校发布了一则通知,称热水系统将升级改造,原有的热水卡已无法使用,需要下载一个APP,“扫码”后才能洗澡。这一操作引发了很大争议,不仅给学生带来诸多不便,而且还费钱——原本用卡只要1元左右,升级用APP后洗澡价格至少翻了番,冬天甚至会花到将近5元。难怪学生纷纷吐槽。

  在众人反对之下,学校做出了整改:优化了APP的功能,并重启之前的热水卡与APP并行,这才平息了争议。

  洗澡也要安装一个APP,类似情况并不鲜见。有统计数据显示,平均每位大学生都要被强制下载4至6个APP。选课、门禁、签到、查课表、查成绩、投票分别需要一个APP……而且甚至连喝热水、洗衣服、吹头发等生活日常,都得下个APP才能完成。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开始了校园网络建设。对于学生来说,校园信息化建设带来的最直接、深刻的变化就是一卡通的出现,食堂就餐、进出图书馆、缴纳水费、电费等都可以通过一张校园卡来办理。虽然一卡通并没有真正实现“一卡全通”,但不能否认它仍然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便利。

  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对高校教学、后勤管理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教育信息化2.0成为高校的新使命。但从目前一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具体举措来看,其实施路径偏离了智慧校园的本意。它们挑战的不是技术,而是学生的手机内存;它给学生带来的不是便捷、高效,而是麻烦与折腾;这样的智慧校园建设,不仅不是进步,反而是严重的倒退,对于学生来说,还不如回到一卡通时代。

  为何一些体验效果很差、毫无市场竞争力、存在各类安全风险的APP遍布各地高校?为何会出现如此违背市场规律的现象?究其原因,恐怕与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被个人或者部门利益绑架有关。青年大学生是各类手机应用的高频用户,所以成了一些商家眼中的“唐僧肉”。商家通过与学校的合作,让下载这些APP成为强制要求。比如,洗澡必须刷APP,不下载就没法洗。一些校园APP甚至与学生的成绩、评优挂钩,学生有选择的余地吗?

  有人总结,越是学校方面要求下载的APP,就越难用,图标丑陋、框架幼稚、页面粗糙、运行卡顿,评分徘徊在一星边缘,而且越是这些强制下载的APP,越容易从学生身上捞到油水,体验效果差不说,还频繁弹出广告、垃圾短信。如果说大量垃圾短信的背后是学生个人信息被泄露的巨大风险,那么那些一启动就会自动跳出网游、贷款广告的差评APP脸上,则清清楚楚地写着“利益”二字。

  高校为何要采购这些难用的APP项目?其采购招标的流程是否公平公开,有没有听听学生的意见?这些都值得追问。从这个角度来说,要远离这类差评APP,首先要做的是规范高校APP采购流程,让APP采购运行在阳光之下,确保其公益性、公共性、安全性,避免泛滥的APP绑架学生的手机,个人或者部门利益绑架智慧校园建设。

  高校信息化建设进入2.0时代,真正实现一张校园卡或一个APP就能走遍校园的智能化管理,让教学、后勤管理服务更加方便,为广大师生带来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校园学习生活体验,应该是智慧校园建设的目标。而从各类差评APP横行校园来看,它考验的绝不仅仅是技术。实际上,一些大平台开出的智慧校园建设方案已经足以解决上述问题,它真正考验的还是一些高校智慧校园建设者的初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食堂盈利返还学生值得点赞    2018年12月05日
  • ·用真诚言行感动每一个学生    2018年12月05日
  • ·清理“四唯”背后的教改热望    2018年11月3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