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苏丹阳市的一位家长在辅导孩子功课的过程中,考上了小学教师资格证,用亲身经历为其他父母上了一节生动的“家庭教育课”。(12月3日《丹阳日报》)
辅导孩子作业气到中风、请愿让女儿提前“出嫁”、情急之下夫妻互殴……几个月以来,中国家长在辅导作业时中闹出的一个个笑话让人大跌眼镜,却也倍感家庭教育背后的艰辛与无奈。在这个家庭教育几成“送命题”的时代,终于有一位家长用考取教资的实例为当前家庭教育的“寒夜”带来一丝光亮。为了起到榜样作用,这位丹阳的家长每天捧着书和女儿一起学习,不仅成为了能给女儿出试卷的“家庭教师”,还凭借自己的努力考下了教师资格证。这种从歇斯底里的督学者、劝学者向不忘自我成长和提高的勤学者的转变,是根本上解决家庭教育难题的关键,也是部分狂躁型家长应该学习的榜样式做法。
“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正如这句吐槽反映的无奈情形,辅导作业已经成为中国家庭中一个尖锐的矛盾点。为了辅导孩子完成作业,多少中国父母“赔”上了下班后的全部时光,耗尽了耐心和精力,却常常得不偿失,最终得到的是夫妻争吵、亲子不和的结果。这种矛盾的原因来自于各个方面,其中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不合理的作业设置,如部分小学布置作业时忽视了学生实际能力,给孩子造成了过重的课后负担;也有部分老师未能与家长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将学校教育本该承担的任务转移到了家长身上,使其不得不过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但让辅导作业这部“灾难片”上演的根本原因,还是大部分父母欠妥的教育方法和错误的教育观念。
教育的根本目的和最终使命,是让人形成不断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的自觉和意愿,从而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家庭教育作为儿童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同样承担这一根本任务的同时,也应该在塑造孩子性格、培养孩子道德品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帮助孩子完成学业任务、提高其学习成绩及能力表现,最多只能算作家庭教育的短期目标和浅层任务。不幸的是,一部分家长从未缺乏真正的思索,只看到了摆在眼前的短期目标,忽视了家庭教育任重道远的长期使命。因此,在辅导作业的过程,一些家长过度关注完成作业这一眼前任务,进而忽略孩子所做的努力和本应关注的能力缺陷,殊不知真正的督促和辅导,来自于家长在学习上的以身作则和正面引导。
上世纪90年代末,美国教育部一项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研究显示,家中藏书多比父母每天给孩子读书更重要。这个让人略感惊异的结果实际上揭示了父母行为的重要性,相比每天要求孩子阅读,父母自身保持长期阅读的习惯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将读书作为生活的必要部分,从而更加自觉地进行学习。反观当前中国的家庭教育,父母只扮演一个殚精竭虑的督学者,自身却手不“碰”卷,谈书色变,不肯做一个以身作则的勤学者。这样的教育方式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孩子在学业上多些努力,却无法真正从精神上影响他们,使其渐渐养成追求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自觉。
荀子在《劝学》中语,学不可以已。一个好的督学者或劝学者,其本身必然也是一个勤学者、好学者,善学者;一个能够有效督促,有益辅导孩子的家长,其本身也要时而不忘自我提升与追求,给予孩子长期的精神激励和必要的短期辅助。面对辅导作业这道“送命题”,家长们不妨放下急功近利的督学者身份,把焦虑转为动力,把愤怒化作决心,在辅导孩子的过程中不忘给自己补课充电,为孩子们做表率,树榜样。一对怒气冲冲的父母和一个全家向学的良好环境,究竟哪一个对孩子的成长真正有利,相信每一位家长都心中有数。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