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强加给孩子”不是家庭教育应有的常态

2018年11月28日 07:37   来源:红网   林日新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2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9%的受访青年坦言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自己。在学习(51.2%)方面,父母最容易把想法强加给孩子。59.4%的受访青年建议父母合理设置预期,不要苛求孩子,56.7%的受访青年建议父母给孩子树立榜样。(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的父母被称为“世上最累的父母”,他们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他们总想把世上最好的东西送给孩子,把世上最发的食物塞到孩子口中,哪怕自己苦点累点也无所谓。因此,也就造成了他们成为世上最武断的父母——据今日中国青年报的调查结果显示:84.9%的受访青年坦言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自己。而西方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孩子一到十六岁,就可以离开父母,走向独立、自由的生活,父母是很少干涉孩子的生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一旦有什么事情需要沟通,父母是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了。

  当然,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父母的关心、教育、引导,但过分的掌控甚至粗暴地干涉会让孩子失去自理、自立和自强能力的培养,对他们的成长不利。特别是孩子成年后,父母需要明白孩子和自己是平等的。父母有权给孩子必要的建议、引导、支持,而孩子同样有权采纳或者拒绝。做到这一点,亲子间的矛盾就会少很多。父母绝不能主观地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在非原则性的问题上,父母也不必强求孩子,应该尽量尊重孩子自己的意愿,赏识和尊重孩子的想法。这不仅可以进一步锻炼孩子的思考意识和表达能力,还可以通过倾听孩子的观点,发现和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纠正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一些错误思想。

  其实,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是学会尊重孩子、尊重他们独特的思想,要大胆放手让孩子自己去选择,去摸索、去拼搏,即使失败了,也会收获失败的教训。俗话讲: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虽然说父母是过来人,有经验、有能力为孩子找到一条自己认为宽阔平坦的大路,让他们按部就班地行进,这样的人生似乎要顺利许多。但“温室里培养不出傲霜的花朵”,时代是变化的,世界也时刻在变化,依照父母的人生经验生活即使侥幸成功了,最多不过是在重复父母的人生,根本不会开拓出崭新的天地,不会活出人生最绚丽的精彩,更谈不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境界了。

  总之,“把想法强加给孩子”不是家庭教育中应有的常态,“84.9%的受访青年坦言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把他们的想法强加给自己”是令人痛心的状况,必须引起家长们特别的重视和深刻的反思。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