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小镇,既是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不过,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镇野蛮生长、凑合事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要严控房地产化倾向,防范“假小镇、真地产”。要严控园区化倾向,防止“新瓶装旧酒”,把原有的产业集群简单贴标签就是特色小镇。要严控行政化倾向,防止建制镇摇身变成特色小镇
产业不够,房地产来凑;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特色不够,产业园来凑……一些地方特色小镇建设“全靠凑”的怪现象近来不时见诸报端。这些变形走样的特色小镇难免让人担心:特色小镇是否被一哄而上搞成了房地产或人造景点?
毋庸讳言,特色小镇已成为宠儿,很多地方政府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不少企业也趋之若鹜。对特色小镇满怀热情,是可以理解的。过去,以发展大中城市为主的政策取向,使得城镇发展受到冲击。大量的城镇资源要素被城市吸走,一定程度上是对小城镇发展的欠账。如今发展特色小镇,既是区域协调发展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也是城乡统筹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要求。
不过,不少地方的特色小镇野蛮生长、凑合事儿,需要引起高度警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些地方政府有借特色小镇拉动GDP的冲动,一些企业觊觎各级补助资金,一些企业看上了连片土地资源。但是,从各地自身条件来看,又多有不足,前期规划设计不到位,后期运营驾驭不了,到头来只能靠“凑”。特色小镇有其发展规律,需要当地有良好的区位和资源,条件不具备,硬造肯定不行,当前尤其要严控以下不良倾向。
要严控房地产化倾向,防范“假小镇、真地产”。不能用搞建设的思路来发展特色小镇,更不能打特色小镇旗号违法违规搞圈地开发。南方某镇是革命老区,在特色小镇建设中,却被定位为“花卉小镇”。可是,在实地人们见不到花卉的踪迹,反而是地产项目正拔地而起。特色小镇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的前提下,划定其发展边界,避免另起炉灶、大拆大建。
要严控园区化倾向,防止“新瓶装旧酒”,把原有的产业集群简单贴了标签就是特色小镇。特色小镇要有产业依托,但并非只是产业园区或创新平台,而是在几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通过积聚资源和要素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是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的载体。目前,多数特色小镇存在重生产、轻生活现象,人居环境建设滞后。特色小镇要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既有青山绿水的生态,又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功能,还有休闲养生的居住功能,让当地百姓、创业者和游客都能受益。
要严控行政化倾向,防止建制镇摇身变成特色小镇。特色小镇并非建制镇,不是行政区划的概念。一些省份将特色小镇误认为城镇,在建设主体上还以建制镇为单位。东部某市规划打造“地板小镇”“电梯小镇”“灯具小镇”等特色小镇,几乎全部依靠乡镇政府来打造。更有甚者,个别省份为了加快建设“特色小镇”,还逐级对县乡政府下了硬指标,几年内必须完成多少,等等。有必要强调,要厘清政府与市场边界,企业是特色小镇建设的主力军,政府的职责是提供公共服务。
总之,不能把特色小镇当成个筐、什么都往里装,一定要突出特色产业、特色风貌、特色功能。小镇自身决定了其要素成本与市场空间,不同区域的特色小镇必然存在差异。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建设特色小镇,要用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人口、产业和公共服务的最优布局,绝不能“萝卜快了不洗泥”,也不能“千镇一面”。让人欣喜的是,有关部门已将各地创建名单中不符合要求的三类特色小镇列入了逐年淘汰的目标。有关文件中“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要求有望加速落地。(作者:乔金亮 本栏目话题由今日头条提供大数据分析支持)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