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不是“行动的钱袋子”

2018年10月09日 07:51   来源:长江日报   李尔静

  “十一”长假结束后,8日一早,中国旅游研究院就公布了数据,称国庆期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26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5990.8亿元,全国零售和餐饮销售额创1.4万亿元。

  近些年,国庆期间的旅游收入、零售收入、餐饮收入依然是“黄金周”的标配话题。人们出行的感受如何,体验如何,这方面的关注有欠缺。

  数据统计是必要的,但单纯的数据会忽略人们的体验与感受。就拿旅游举例,每年长假结束,各个省份都会爆出统计数据,得出“今年再创新高”的结论。但是,数据关注的,只是人们的消费能力,而不是游客的旅游感受,人们有没有从旅游中得到满足感与获得感?这些方面的反馈与总结,是不能通过消费数据来体现的。

  “十一”长假是全民的休闲福利,既然是福利,就应该凸显出福利的本质。只关注经济数据,而不关注游客感受,这种把游客当作“行动的钱袋子”的观念,显然已经落伍,不合时宜。

  对比往年,今年的十一“黄金周”确实出现了一些新话题。比如“平文涛事件”,是公众自发的对文明的呼吁,公众对平文涛的愤怒,也反映出大家对文明出行的“刚需”;再比如“百步青年”,比起景区里的人山人海,“宅”在家里的年轻群体似乎得到了更多的关注,这群因为科技进步而改变了生活方式的年轻人,吸引了更多的舆论热点。

  之所以会出现这些变化,应该和物质水平的提升脱不了关系。经济能力增强以后,人们的生活需求自然也会跟着上一步台阶,社会思维当然也要跟上这种改变。从这个角度来说,把关注目光从经济数据转向美好生活,应该是对今年十一“黄金周”比较恰当的反思吧。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