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人勤劳而不富有》这本书曾引发国人反思,作者是生于中国、成名于美国的华人经济学家陈志武。书中指出: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也相对很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优势在经济增长初期可以弥补、对冲高制度成本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怎样让每个人从增加的人力资本中感到“富有”呢?那就得通过金融体制创新来帮助老百姓把人力资本“兑现”、把他们未来的收入流进一步“证券化”。
专业的词汇与深奥的理论,普通人不懂。但中国人很勤劳、劳动力成本与福利较低却是不争的事实。不仅如此,“干活拿钱天经地义”也遭遇挑战。劳动者遭遇欠薪屡见不鲜,甚至要“跳楼讨薪”才能引起重视。至于劳动者的休息权,更被一些无良老板随意侵犯。所谓“用工荒”提高了劳动者的议价能力,并非普遍情形。局部的、行业特征明显的用工荒与各地的、涉及宽泛的就业难同时存在,证明了劳动权益提升仍不容乐观。
在此情况下,一些人还对本已不高的劳动者权益发出微词。比如,有人说地方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妨碍”企业竞争力;还有人觉得,劳动维权执法不宜“过猛”,俨然老板成了“弱势群体”。最新的例子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组审议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旅游法实施情况的报告。审议中,贺一诚委员说,长假的问题十分值得考虑研究,从春节到五一、中秋、国庆、元旦,“太多长假了”。
细看“声讨”长假的理由,让人觉得“驴唇不对马嘴”。贺一诚说,中国的长假集中调休后都是周日上班,周一至周五银行休息后无法操作金融系统,导致很多制造业公司、工厂都无法去银行买单、结账,而周六、周日调休上班时银行依旧不上班……与其说这是假期带来的问题,倒不如说是银行傲慢服务差、不适时调整工作安排。大家都上班了,金融机构何以接着歇?金融结算“拒绝”周六日,恐怕不是因为“不好算账”,更可能是僵化运转与惰性使然。
按理说,不满于银行结算,理当找银行算账,某些专家却埋怨“长假多”。连问题的靶心都没找准,是“疏忽大意”,还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不去改革银行“赚钱多服务差”,却试图在劳动者假期上“做文章”,不只是拣软柿子捏,更涉嫌变相劳动侵权。让人怀疑某些专家究竟替谁代言?
对普通中国劳动者而言,福利也好,长假也罢,都亟需做加法,而不是做减法。那些打着“正当理由”的幌子试图克扣劳动权益的言行,都应被警惕。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