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景区票价因人而异 “门票”为何成游览“门槛”?

2018年09月29日 14:29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国庆长假将至,有关景区门票的新闻频频成为热点。针对景区门票“因人而异”的问题,原国家计委早在《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办法》中就明确规定:游览参观点不得区别中外游客、本地外地游客设置两种门票价格。然而,记者采访得知,监管部门的禁令下达快20年了,景区票价“因人而异”的现象并没有销声匿迹。(9月27日《法制日报》) 

  景区收费不应对部分游客“开小灶” 

  按理说,景区门票只能对老年人、现役军人、未成年人等特殊人群实行优惠,对其他游客应当一视同仁。但现实情况是,有的景区只给本地人门票优惠,有的景区只对自己圈定的外地游客优惠票价,有的景区只对外国人免费,还有的景区只对某个姓氏的游客免票等等。【详细

  景区门票“因人而异”带有普遍性,这种价格策略的目的大抵有两种:一种是照顾和回馈本地居民,即本地外地游客门票价格不同,外地的高、本地的低。这或许有争议,却不乏合理性。另一种则是精准营销的需要,吸引不同地域游客,拓展市场,比如对外国游客、定向区域或者城市游客制定门票优惠。营销的初衷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差别门票的粗放经营却值得诟病,尽管它一定程度扩大了游客流量,但同时也恶化了其他游客对地方对景区的好感,同样都是游客,同样来自外地,得到的是事实的区别对待,遭遇不平等与不公正,难免让人感到被歧视。也正因为如此,这种因人而异也违背了消费与服务起码公平的原则。【详细

  景区票价因人而异有歧视之嫌   

  同一种商品,价格却因人而异,这显然是一种对消费者的价格歧视。这种方式或许可以使企业在不同的消费群体中获得利益最大化,却容易伤害一些消费者的感情,与“顾客至上”的企业价值相悖。另外,“旅游景区”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兼具一定的公共性,比如历史文化景区,它是属于所有人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教育意义。这样来看,不论是把消费者分为本地人、外地人,还是分成本国人、外国人,景区用门票价格对消费者区别对待,刻意降低某一消费群体的体验,都是十分不合理的。【详细     

  从法律层面说,价格歧视涉嫌违法。根据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我国反垄断法、价格法等相关法律也明确禁止价格歧视。原国家计委制定的《游览参观点门票价格管理办法》中更是明确规定:游览参观点不得区别中外游客、本地外地游客设置两种门票价格。所以,对于景区票价因人而异,从游客到消协再到监管部门,都可以大声说“不”。然而遗憾的是,景区价格歧视比较常见,但游客依法维权的案例屈指可数,有游客为此起诉景区却没有全部得到法院支持;一些部门没有主动查处景区票价歧视,相关规定停留于纸上。【详细   

  告别票价因人而异还是应破解“门票”依赖 

  此番,各方借着国庆出游的特殊节点“旧事重提”,或许也很难逼问出一个新的说法。景区门票“因人而异”的定价方式,很多都是历史遗留问题,这也是其屡禁不绝的根本原因。倘若换个角度理解这一现象,我们或许可以说,并不是景区对本地人收费太低了,而是对外地人收费太高了。整体的“高票价”之下,必须购全票的外地人,对于价格的差异变得更为敏感,由此所引发的即时的情绪反应也要激烈得多。根本的解决方案,还是淡化“门票”在旅游经济中的分量,以更有力度、更有诚意的降费让利,来回应外地游客对于自身利益的关切。【详细

  对景区门票因人而异也应区别看待,既不能放任自流,也不应简单一刀切。基于对居民回馈的门票优惠,应当予以理解,其情感的合理性需要尊重。对于精准营销需要的差别门票的作法,则应当矫正,以维护市场起码的公平,一方面完善法规加以禁止;另一方面引导地方、景区转变思维理念,摒弃市场竞争唯价格的单一手段,运用更合法合情的推介营销手段,特别是培育差异化旅游服务的发展,提升内在竞争力。此外,推动国有景区门票免费,改变景区圈养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全域旅游,让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全民低成本普惠式共享,弱化门票的经济调节功能和权益筹码属性,这种乱象自然会不治而愈。【详细

  微言大义: 

  @东坡粉蒸肉:又是脑袋一热的决策。

  @温工:羡慕本地人有优惠的城市。

  @岂不奇怪:没钱,去不起,你们自己玩吧。

  @花园宝宝202:以后不想去这种地方旅游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管是景区票价因人而异、“内外有别”,还是价格明降实不将等乱象,实质上都暴露出我国国内旅游市场一直以来的短板——过于依赖“门票经济”。与其只盯着门票带来的短期效益,不如着眼于景区整体的服务创新、旅游品质提升以及周边产品开发等方面,否则“门票”只能越来越成为阻挡游客的“门槛”,甚至会把游客拒之门外。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