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奇葩证明”一直为群众所扰,也是近年来政府整治的重点。9月5日起,司法部在中国法律服务网上开通“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群众如果被要求开具“奇葩证明”,在平台上实名登录后,便可以直接点击“我要批评”进行投诉。而且,还规定了明确的反馈时间,“地方在15天内反馈,特殊情况下,可以延长至20天”。
出境旅游,要证明“你妈是你妈”;参加工作,要证明“品行端正”;卖房子,要证明“已离世的奶奶是奶奶”;银行兑换残币,要证明“是老鼠咬的”……近些年,媒体曝光了一大批“奇葩证明”个案,深刻揭露了群众办事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刁难。与媒体监督同步,各级各地政府也密集开展整治行动,着力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琐等问题。毋庸置疑,监督和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许多循环证明、重复证明、不合时宜的证明相继被取消,极大提升了老百姓办事的方便程度。但是,仍有一些“奇葩证明”生生不息。要知道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会被曝光,许多证明难题依然困扰着基层群众。
中国这么大,群众办事需求又这么多,如何删繁就简、解决好群众办事难题?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清理群众和企业办事的各类证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一律取消。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再次剑指证明事项,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做好清理工作,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证明事项也要研究取消。清理“奇葩证明”不是小问题,既是关于“放管服”改革成效的大问题,更是关乎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大问题。解决这个大问题,要靠办事部门主动作为,切实从方便群众办事角度来“减证”放权。同时,也离不开外在的监督和倒逼。这种监督力量包括媒体,也包括上级部门,但更大、更了解实情的还是群众。群众是遭遇“奇葩证明”的当事人,创设一个公开投诉平台,让他们把问题反映出来,督促有关部门在规定期限内解决,这样做能最大化发动群众参与进来,形成一股上下结合的倒逼力量。鞭打慢牛出活力,各方应运用好“群众批评——证明事项清理投诉监督平台”,使其成为监督利器。
“群众批评”不仅仅是一个监督平台,也代表着一种工作方法。“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这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方向。实现这一点,需要让群众先把“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讲出来,主动自觉地接受“群众批评”,如此方能知不足、找短板、后改正。这是经实践反复证明的成功方法,也是党中央一直强调的问题意识、问题导向。本质上,“群众批评”就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回应群众期待、推动问题解决的有力武器。对这个武器,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用足用好。对于群众来说,要及时反映工作生活中遇到的难题、痛点,特别是那些与中央精神不符的问题、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敢于开展批评,提出意见建议。对于服务群众的各个部门来说,要勇于接受批评,不回避、不推诿、不埋怨,把群众批评当作发现问题的捷径,把群众意见当作为民服务的动力。这既是工作方法,也是工作责任。
为了“减证”便民,司法部开通“群众批评”投诉监督平台。这是“百姓点菜、政府端菜”回应性监管方式的有益尝试,应该予以点赞。同时,这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值得更多部门尝试,共同用好“群众批评”这个武器。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