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让违规者“喊疼”是控烟落地的关键

2018年08月27日 07:18   来源:红网   刘元华

  《西安市控制吸烟管理办法》近日公布,将于11月1日起施行。《办法》规定,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相关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将全面禁止吸烟。托幼机构、儿童福利机构、中小学校等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全面禁止吸烟。并要求,在以上禁止吸烟的场所内,不得设置吸烟室或者吸烟区。(8月26日新华网)

  控烟其实是个老话题了,济南、杭州、武汉等100多个城市和地区都曾积极尝试。不过,西安市却翻出一点新意,不仅室内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全面禁烟,就是托幼机构等公共场所的室外区域也被纳入治理范畴。由此可见,西安控烟的决心不小。这一点,恐怕并没有多少人怀疑。

  吸烟有害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根据世卫组织的数据,烟雾中含有超过4000种化学物质,其中至少含有250种已知的有害物质、69种已知的致癌物质。而二手烟也是致命的,长期处于二手烟环境之中的成年人,肺癌发病率会提升20%-30%,心脏病的发病率会提升25%-30%。儿童则更加岌岌可危!

  政府控烟用心良苦。然而,禁烟令却频碰“软钉子”,若干部门奈何不了一支烟。这当然与某些人陋习难改有关、与某些人政绩观的“走偏”有关,甚至与全国没有统一的制度有关,但从根本上看,恐怕还是因为违规的成本低。“给予警告”“处以10元罚款”,谁怕谁呀?

  从各地的实践来看,控烟从来就不是一件小事。让禁烟令“落地”,宣传动员、说服批评的作用有限,吸烟者个人的自律更靠不住,关键还得“猛药去疴”。例如,对违规的公职人员大幅提高处罚标准,把屡屡违规者列入“黑名单”。总之,要以违规之痛形成强烈震慑。否则,制度就有沦为“稻草人”的风险。

  据专家介绍,目前我国的烟民有3.16亿,被动吸烟人群已经达到了7.4亿,烟草流行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能有多少人成为局外者?因而,我们既要克服陋习、管住自己,又要主动担责、监督别人,积极支持控烟举措,哪怕有所失也是值得的。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