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患微信群是弥补沟通不足的良药

2018年08月20日 11:07   来源:东方网   何勇

  随着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在生活中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医患交流不局限于医院内,微信、QQ等社交软件里的医患沟通正在成为常态。医生、患者互加微信、QQ,群聊的情况增多,有的医生甚至存了近两千名患者的微信。(8月19日《北京青年报》)

  众所周知,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衡,使得广大患者即便有个头疼脑热也更愿意往三甲医院跑,导致三甲医院人满为患,让医生每天诊治的患者数量处于超负荷运转之中。多份调查数据显示,三甲医院平均每位病人的诊治时间只有区区三五分钟,真正应了“排队两小时,看病五分钟”这句网络段子。

  医患之间缺乏良好有效的沟通,缺少足够时间的交流。这直接让医生对患者本人缺乏足够的了解,只能简单的问几句病情,没有更多的时间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过往的患病历史等,为药物处方的失误或治疗方案的偏差埋下了隐患。而且,这让患者对医生形成了信任危机,缺乏足够的信任,毕竟几分钟的看病时间让患者心中没底,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换言之,当下医患互信严重缺失,医患关系不断恶化,医患矛盾、医患冲突不断加剧,伤医案、杀医案时有发生,背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医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

  医生利用即时通讯工具,组建微信群、QQ群,或者医生与患者之间互相加微信、QQ。毫无疑问,这直接拓宽了医患之间的沟通渠道,意味着医患沟通不再只是医院里的三五分钟,在医院的诊疗时间之外增加了医患沟通和交流的时间。这极大的弥补了在医院里医患沟通不足,能让医生对患者有更多更进一步的了解,特别是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术后患者的身体变化等状况,以便对症下药。

  另一方面,医患在日常中通过微信群的沟通交流,这方便了患者特别是术后患者随时咨询医生,无形之中其实拉近了医患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医患关系。而且,病友之间在微信群中可以相互鼓励,分享康复心得等。这让一些病重或心理承受能力弱的患者摆脱恐惧心理,重新树立与疾病抗争的信心和勇气与乐观生活的态度,有利于治病和康复。

  可见,微信群、QQ群等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一剂弥补医患沟通不足的良药,是重建医患关系、缓和医患矛盾的良药,实现了医患两轻松的双赢局面,一举多得。所以,这样的医患微信群多多益善,有时间、有精力的医生不妨多与患者通过微信群、QQ进行沟通、交流。

  当然,应当规范医患微信群众的言行举止,避免出现班级群、家长群已经发生过的一些闹剧,还要防范医生通过微信收取患者红包等有违医德的行为。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