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年轻人应成为网络谣言的终结者

2018年07月23日 12:05   来源:东方网   张西流

  看到妈妈发来的微信链接,小陈摇摇头,无奈道:“一看就知道是造谣,但怎么跟她解释都不听!”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6月正式上线至今,“微信辟谣助手”已辟谣文章数达116.42万。而此类谣言传播的主要目标,正是“小陈”的父母们。(7月22日《法制日报》)

  《千万别这样吃大蒜!致癌!赶紧告诉家人》《白米饭——垃圾食品之王》《农大教授:剩饭剩菜里就有最好的血管扩张剂!不需要额外补~》......近年来,关于食品安全的谣言,可谓层出不穷,并在微信朋友圈中频频刷屏。比如,一些做父母的人,经常给子女发这类文章,给他们日常生活带来巨大的困扰。特别是,网络谣言对个人、对社会发展都贻害无穷。更为可怕的是,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网民无法辨别真假,久而久之,网民失望的就不仅仅是网络文化,而是网络文化背后的现实世界。

  不可否认,网络谣言之所以可以在微信朋友圈中大行其道,是因为还有相当一部分社会群体,不懂科学、不相信科学,特别是在中老年群体中,还有相当一部分人,成为封建迷信的追随者,成为网络谣言的受众,甚至充当了传播谣言的“下线”。比如,在微信朋友圈中频频刷屏的食品谣言,就是中老年群体首先“中招”,再向年轻人强行灌输的。

  其实,科学也是一件细碎的生活事件;细碎,不是说婆婆妈妈,而是说魔鬼都在细节里。有太多言之凿凿的事件,其实都挺不科学的。比如闹非典那阵子,关于板蓝根和白醋,可以解决非典病菌的说法,被传得神乎其神,事后证明从它们身上获益的,只有药店老板而已。可见,普及科学的难度,不比解释宇宙的起源来得容易。

  不过,我们有幸赶上了科学进步时代,至少我们生活的世界,对科学的信任,要超过以往任何时候,对科学的普及水平也是如此。但即便如此,科学仍有被网络谣言抢去先机的时候,网络谣言仍有它的传播市场。然而,中老年群体,因受科普教育有限,被网络谣言迷惑,情有可原;但是,我们大都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应该在抵制网络谣言上有所作为,不仅成为科学的传播者,而且成为网络谣言的终结者。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