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国际社会缘何广泛盛赞中国“一带一路”倡议

2018年08月15日 11:38   来源:南方网   雷钟哲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8月6日接受中国媒体联合采访时说,“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促进世界稳定的倡议,从精神层面和物质层面将不同的国家、文化和人民连接在一起。“我们从一开始就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和平,同时以促进和平为内容。”不惟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对“一带一路”评价极高,津巴布韦总统姆南加古瓦也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面向未来的美好愿景,对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连通内陆和沿海国家、加快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8月6日新华网)

  其实,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大加称道,已经算不上什么新闻,甚至可以用交口称誉、广受赞扬加以状摹。只要看一看“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来,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带一路”倡议,8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建设给沿线各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成就喜人、口碑载道,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就能够得到印证。

  中国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声音、智慧和方案,为什么能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收获那么多叫好的声音,得到那么多积极的回应,引来那么多热情的参与,创造那么多惊艳的成就,其中缘由,至少有三——

  其一,“民亦劳止,汔可小康。”《诗经·大雅·民劳》中的这句话,不光表达了中国老百姓渴望过上小康继而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就是世界各国人民,不管种族不同、肤色有别,向往美好生活也是共同的诉求。一部人类历史,不啻就是不断追求安定和谐、幸福生活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史的嘹亮旋律和永恒主题。“一带一路”以及衍生的遍布全球各大洲的“蓝色经济通道”“冰上丝绸之路”“空中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一条条共筑梦想的纽带多元联动,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开辟出更加光明的前景,为世界各国带来更多的发展机遇,它没有丝毫不受欢迎的理由。

  其二,“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是丝路精神的核心;“共商、共享、共建”,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携手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行稳致远,将“一带一路”建成和平、繁荣、开放、创新、文明之路,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是参与国的共同愿景。而且“一带一路”建设恪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平等互利“五项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坚持和谐包容,坚持市场运作,坚持互利共赢;是中国与丝路沿途国家分享优质产能,共商项目投资、共建基础设施、共享合作成果,积极推动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政策沟通、人心相通等“五通”,肩负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等“三大使命”,最终建立一个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这样的“一带一路”,自然会受到广泛的欢迎。

  其三,“一带一路”提出以来,中国先后与80多个国家和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在24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82家,通过加强产能合作、共建合作园区,因地制宜,采取多种合作方式,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案例:赞比亚的蒙内铁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柬埔寨的西哈努克港区,白俄罗斯的“巨石”工业园区,墨西哥华富山工业园区等。“中欧班列”从无到有,迄今已突破9000列,为沿线国家的经济注入新的生机,创造了大量的工作岗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都为“一带一路”广受欢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道乖者,不以咫尺为近。”今年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五周年。五年的实践无可辩驳的证明,“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角戏”,而是在“共商、共建、共享”基础上的双边或多边的经济合作;不是中国争夺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地缘优势的措施,而是开放包容、面向全球的合作倡议。“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注入了新的活力,为世界经济早日走出低增长格局提供了现实的方案,是中国彰显大国责任的体现。打上命运共同体鲜明底色的“一带一路”,必然会行稳致远、砥砺前行,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