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起,我国进口抗癌药实现了零关税,但舆论持续关注抗癌药税降价不降的问题。近日,李克强总理作出批示:“癌症等重病患者关于进口‘救命药’买不起、拖不起、买不到等诉求,突出反映了推进解决药品降价保供问题的紧迫性。”
事实上,今年4月和6月的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研究了这个问题,李克强强调:“抗癌药是救命药,不能税降了价不降。必须多措并举打通中间环节,督促推动抗癌药加快降价,让群众有切实获得感。”会议责成刚组建的国家医保局以国家谈判、省级专项采购、战略性购买等,推动抗癌药降价。找准人民群众的痛点,确定政府工作的重点,既是一种认识,也是一种工作方法。其前提,正是对人民群众的痛点有痛感。
当前,抗癌药价格畸高、居高不下显然是人民群众的一个痛点。比如治疗淋巴癌要用到进口抗癌药美罗华,一支2万多元,一年费用高达40.5万元。治疗乳腺癌的赫赛汀,每瓶2.2万元,也是天价。而进行国际间横向比较,这样的价格水平也是畸高。它使千千万万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社会持续关注,也是大家感同身受的结果。
抗癌药价高,在某种意义上是一种市场现象,推动降价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简单。高价是当前相关资源配置的结果,反映了一定的供求关系。药厂和药商如何定价,也有营销策略的因素。但畸高的药价有很大的降价空间,这就给相关工作定了目标。
在这个问题上,自然不能搞行政命令,出路是改革。找准了痛点,改革就有了课题,有了方向。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的部署,开展国家采购试点,同时实施省级专项采购、战略性购买,可以推动药企以价换量,转换其赚钱策略。去年,有关部门将部分抗癌药纳入医保目录后开展国家谈判,包括赫赛汀在内的15个品种实现大幅降价,最大降幅达到70%。
对人民痛点有痛感,意味着及时对人民的“痛处”作出反应,不拖沓,不怠慢,争做破解难题的主攻手,不解决问题不罢休。痛点问题是人民迈向美好生活途中的拦路虎,保持痛感,以治疗自身“顽疾”的态度面对人民之所急,切实扫除障碍,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