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命药“降价死”呼唤政府监管发力

2018年06月12日 15:13   来源:南方网   雷钟哲

  近日,有多家媒体曝出,被称为乳腺癌“救命药”的赫赛汀自去年纳入医保之后,在全国多地出现缺货状态。(6月11日中新网)

  其实药品短缺尤其是廉价常用药,甚至是不可或缺的“救命药”短缺,已不是偶发现象,过去几年,“药荒”轮番上演:2011年,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出现全国性紧缺;2012年,治疗心脏衰竭的抢救用药“西地兰注射液”短缺;2013年,治疗甲亢的“他巴唑”断货;2015年,心外科用药“地高辛片”、“放线菌素D”全国断供……

  奇怪的是,这些首选救命药多是已纳入医保的低价药,此类药品的短缺,使患者们不得不选择昂贵的替代药品。严重的供不应求,还滋生了短缺药品的“黑市”交易。比如,在医药市场上多次断供的“放线菌素D”,在治疗儿童肾母细胞瘤、妇科滋养细胞肿瘤上疗效确切,被世界卫生组织肿瘤诊疗指南列入首选化疗方案。该药属医保报销药品,0.2mg/支的“放线菌素D”价格为10多元,一个疗程仅需10余支。可以说,该药是名副其实的廉价“救命药”。而在药品断供的情况下,国外替代药一支近6000元。药品的供不应求,给了一些人可趁之机,黄牛倒卖生意缘此火爆。上述心脏手术用药“鱼精蛋白”,也在一药难求情况下,价格由10元一支炒到上万一支。

  廉价药缘何消失?就在于缺乏利润空间。很多药店拒卖药效更好的廉价药,这些药品在采购过程中,也常被厂家告知原料缺乏、厂家暂时不予生产,进而向购买者推荐其它替代药。原料供应商、药品生产企业与销售终端,都把“理性经济人”禀赋极致发挥,共同选择替代药,因为替代药才有丰厚的利润。

  还有一种现象令人不齿。有些看似消失了的药品,换包装、换“马甲”后重新出现。有媒体报道,我国曾上演过每年批1万多种“新药”,同一成分“死而复生”、“此死彼生”的闹剧。这种“假死”的原因,就是为了换包装、改剂型、变规格、造新名,然后以新身份提高药价。

  药品是特殊商品,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健康乃至生命,关系到大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如果药品市场完全放开,那只看得见的手对看不见的手一点不加约束,上述现象就会变成常态。政府为减轻医疗负担所做的种种努力,就会化于无形,消失得干干净净。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需求中的“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的诉求,就会成为泡影。

  所以,必须对药品“假死”特别重视,从制度上杜绝企业大包装换小包装,粉剂改成片剂、针剂、胶囊、缓释片等疗效不变、价格翻番的怪象。对那些列入医保的救命药,要有产量保障,以此作为药企社会责任的重要考量,而不是任由资本自行其是。

  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问题上,要讲辩证法、两点论,“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都要用好,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这句话切中肯綮直指要害,其深意不可不察。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