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救命药入黑市当反思短缺药管理

2017年11月09日 11:25   来源:燕赵晚报   木须虫

  人血白蛋白被称为“黄金救命药”,临床上经常使用,但患者难以从医院买到药,于是有人瞅准这一情况,做起人血白蛋白的“黑市”生意。从2013年10月至2014年12月,身为医院退休护士的孙琳与苏军军、林一品等人,非法购进人血白蛋白、狂犬疫苗等药品,再通过非正常渠道加价转手卖出,销售范围涉及山东、河南、吉林、内蒙古等多个省市,涉案价值累计达400余万元。(11月8日 中国新闻网)

  救命药进入黑市,可谓危害多多,不但极大增加了患者买药的负担,扰乱药品流通秩序,还为假药进入医疗卫生领域提供了土壤,需要加大管理与打击的力度。但是,打击终究是末端治理的下下之策,治标难治本。

  救命药能够进入黑市流通,非法利益的驱动是外在原因。不过,救命药进入黑市还在于救命药本身的稀缺性。药品既具有商品的属性,又不同于普通商品,很难完全由市场竞争实现供求的平衡。

  比如,一些救命药由于受到价格的限制,利润低导致生产萎缩,产量跟不上去,变成短缺药品;一些救命药属于罕见病治疗药品,需求量低,成不了大众药品;还有一些救命药,受到专利或者技术限制,生产企业少,一定程度带有垄断性质。这些类型的药品,往往更容易被药品营销环节所把控,利用购药难挟药要价。近些年,促皮质素、鱼精蛋白等药品被黑市炒成天价并不鲜见。

  要想防止救命药进入黑市,不能完全放任药品由市场流通自主调节,国家在放开药品市场定价,激活药品市场供应的同时,也应针对药品生产与流通的特殊性,建立必要的干预与调节机制,如建立救命药、罕见药和垄断药品的生产补贴与收贮机制,由国家根据需求向药企下订单,对生产给予补贴,并实行国家定价,通过固定的渠道向医疗和患者配送,保持价格与供应的稳定,防止稀缺类型的临床必需药品在可控渠道外销售,建立区别于普通药品的价格形成机制和供应体系。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