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救命药事件”再次敲响快递业警钟

2017年10月17日 17:05   来源:红网   郭依琳

  因在四川阆中买不到给老人治病用的特效药——“申捷针”,家人特意托远在杭州的亲戚王先生购买,9日下午王先生将买好的“申捷针”发某品牌快递,由于工作人员在快递分拣时疏忽,导致快递于14日才到达四川,而患者则在快递到达前一天死亡。(10月15日《钱江晚报》)

  事件一出,舆论这次没有站在患者这一边,“救命药为什么不自己送过去?”“申捷针不是什么救命药”等言论成为主流,很欣慰在此次事件中看到大众的质疑情绪,受众不再单纯被牵着鼻子走,可是站在“上帝视角”的大众评论并不能成为替快递公司脱罪的辩护词。

  不是救命药就可以延误送达吗?

  在对这个事件的报道当中我们可以得知,快递公司提前知晓物品的重要性并明确表示于四日内可以到达,在此基础上,王先生才选择了用这家快递。所以不论这个药是否真的能救命,都应该尽快送达,快递商家的随意承诺,运行人员的疏忽,都成为了造成意外发生的原因之一。

  如果快递行业有对特殊物品的加急处理规则,如果快递老板能对这个快递做一些重要标记,如果快递小哥能多一些检查,是不是此类悲剧就可以减少一点?“申捷针”或许不是老人起死回生的关键物,但这也是家属对老人的一份孝心,是老人转危为安的一丝希冀。

  因为物品重要所以要自己送达?

  在社会的大机器里,每个人担负了不同的职能,只是由于个人无法满足自己和家庭的全部需要才催生了一个又一个职业的出现,正是由于长距离的运输依靠个人能力有时无法完成,这才成为快递存在的原因。在意外发生前,按正常计划快递可以正常到达,一切流程在9日看来是没有问题的,这在当时看来就是最优解决方案。而站在“上帝视角”的受众们认为不可以走快递,要人亲自送,没有设身处地地去面对实际情况,这样的评论视角是有问题的,所以更不足以将此作为替快递开脱的理由。

  当此时,舆论不该着急替快递开脱。我们对分拣的快递小哥给予理解和宽容,知道每个行业的不易之处,但不能对整个快递行业予以纵容,纵容这种轻易许诺、纵容监管的疏松、纵容一直以来困扰大众的快递延迟和丢失问题。如果每次都有人帮犯错一方缓解罪恶感,久而久之犯错方会变得有恃无恐,这不仅是对受害方的不公正,更给犯错方继续犯错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救命药事件”又一次对快递行业敲响了警钟。

  文/郭依琳(陕西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低价救命药不能“玩消失”    2016年11月04日
  • ·政府有责任保障廉价救命药供应    2016年05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