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红色学习不能沦为“到此一游”

2018年07月13日 07:36   来源:北京日报   鲍南

  正值建党97周年的节点,许多单位开展了形形色色的纪念活动,红色教育基地迎来了一批又一批学习团。然而,有媒体关注到,某些单位的红色学习走样走偏,充满了“到此一游”的形式感。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开展红色教育,瞻仰革命遗迹也好,怀想先辈事迹也好,都是为了汲取奋进力量,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一些做样子、走过场、签到式学习却完全背离了这一初衷。有些人到了目的地,横幅一拉、姿势一摆、合影一照,便开始自由活动;有些人嬉皮笑脸,拿着自拍杆在教育基地里晃来晃去,全把学习当旅游;还有些人丝毫不做“功课”,看到红色景区的照片、展板全然不明所以,听到讲解员的介绍也觉索然无味。如此这般的红色教育,明显流于表面,陷入了形式主义。

  红色教育要不得虚招假式,容不得装模作样,过程中出现形式主义现象,不排除一些教育基地本身对红色资源挖掘不充分、活动形式吸引力不足等原因,但更不容忽视的是,很多学习者的态度还不够严肃端正。不乏某些参观者不做丝毫功课,只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亦不乏某些单位只想完成学习任务,拍照做好“留痕”就万事大吉。而至于有没有触动灵魂、加深认识、收获实效,却无人问津。假如将完成考核放在首位,而将学习摆在次要位置,如此本末倒置,又哪会有实效?

  红色学习是严肃之事,不能沦为“到此一游”。怎样的学习才算严肃认真,才能有所收获,其实并不难想到。回忆每个人的学习之路,都会有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后复习三个阶段,红色教育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只将“红色学习”局限于在现场的几小时,追求“我来了我看过”,形式主义之风恐怕难免。

  良好学习效果的实现,其实是个互动的过程。这个意义上,红色教育基地当深挖红色资源,立足自身特点,用好新兴手段,增强学习的思想性与参与性,让参与学习的党员干部真正受到触动。当学员从“朱德的扁担”中感受到身先士卒,从“红军小道”中领会到艰苦奋斗,入脑入心,才称得上不虚此行。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