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小微企业融资难并非无解 还需多层面共同发力

2018年06月27日 11:4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了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5条措施。随后,中国人民银行定向降准0.5个百分点以支持小微企业,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货币政策、监管考核、内部管理、财税激励、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了23条短期精准发力、长期标本兼治的具体措施。

  小微企业融资难原因何在?

  近年来,党和政府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出台多项政策措施,取得显著效果。尤其是小微企业贷款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小微企业贷款户数不低于上年同期户数、小微企业申贷获得率不低于上年同期水平的“三个不低于”要求得到落实,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但也应看到,仍有相当多的小微企业难以获得贷款,而且获得贷款的实际年利率普遍偏高,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造成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市场因素。小微企业具有规模小、创业期无盈利、发展前景不确定等特点,导致其信用度较低、投资风险较大,因而投资者不愿意把资金投向小微企业。此外,虚拟经济投资收益大等也是引起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重要市场因素。二是金融体制因素。目前的金融体制使金融机构更倾向于为国有企业、大型企业提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仍然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这些因素导致一方面商业银行、大型企业、部分上市公司和民间拥有大量闲置资金却缺乏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小微企业存在较大资金缺口,资金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详细

  需要强调的是,小微企业所面临的融资困境,并非由于广义流动性不足,更大程度上是由于金融机构的风险偏好下降。目前国债收益率反映的无风险利率仍在走低,银行间市场的流动性仍然充裕,但信用债市场却接连曝出违约事件,不少企业出现流动性危机。相对于企业的经营困难,流动性危机往往更为隐蔽,事先识别难度更大,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只好以降低整体风险偏好作为应对,进而导致一些相对弱势的民营企业、小微企业融资条件陡然收紧。【详细

  以定向宽松举措缓解小微融资困境

  放松货币政策对于提升风险偏好效果不大,反而可能会给房地产市场火上浇油,并进一步增加人民币贬值压力,因此,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要坚持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金融稳定运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的基调并没有变,但出于稳增长和防风险考虑,有针对性地对小微企业采取了定向宽松措施。这些定向宽松举措主要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提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信贷的供给能力。二是提升金融机构对小微信贷的供给意愿。【详细

  为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降准降息看似较为直接的手段。年内,央行已经两次实行定向降准。年初,央行对单户授信5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贷款以及其他普惠金融贷款,根据金融机构发放的比例不同,给予不同程度的定向降准激励。今年4月份,央行进一步通过定向降准置换了部分MLF。对于定向降准的政策效果,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认为,央行对普惠金融定向降准这项政策从今年初实施以来,撬动增加资金约4000亿元,取得了较好效果。【详细

  6月24日,央行宣布自2018年7月5日起下调国有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用于支持市场化法治化“债转股”项目。同时下调邮政储蓄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主要用于支持小微企业。此举释放资金约7000亿元,再加上央行近期新增的中期借贷便利(MLF)净投放和抵押品扩容,货币政策工具的灵活性将大为提高,有助于缓解跨季资金紧张局面,缓解非标和影子银行收缩带来的冲击,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小微企业的融资成本。【详细

  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还需“几家抬”

  通过货币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小微企业固然重要,但是,货币政策终归是总量政策,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仍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正如易纲所说,要用“几家抬”的思路来共同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更重要的是,形成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合力,还需各方形成共识,协调好各项支持政策。比如,金融监管部门应根据小微企业风险状况和风险溢价给予差别化监管,财税部门给予小微企业贷款一定的税收优惠等,进一步完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规则、政策激励和资源支持体系。【详细

  在《意见》提出的23条具体措施中,“强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位列第11条。这一条的核心意思就是要加快推进新三板市场改革,提升其市场功能。笔者认为,在资本市场层面,支持小微企业需要采取一些创造性的改革举措,尤其是新三板的改革更要乘势而上,以时不我待的精神推进改革措施落地。【详细

  从政府部门来说,还须进一步完善服务小微企业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如建立和完善小微企业综合信息共享平台和金融服务对接平台,在打通公共部门信息的基础上,将金融服务信息与小微企业的需求信息有效对接,破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同时,金融、财税、司法、产业等部门应共同加快完善守信联合激励机制,打击逃废债行为,引导小微企业诚信合法经营,形成服务小微企业的正向激励机制。对于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也要从内部转移定价和服务机制等方面提升小微企业服务水平,通过完善内部激励考核体系和内部定价转换机制,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留出充足空间。【详细

  微言大义:

  @修惜:感觉小微企业贷款比登天还难。

  @曹股票1981:久旱逢甘露。

  @魏雷-老晚:资金流向如何控制?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生力军。然而,一段时间以来,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阻碍着它们的发展。问题的成因固然复杂,但并非无解,关键还在于建立健全小微企业信用体系,捋顺融资过程中的利益关系。对此,还需积极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推动各方形成共识,在货币政策、财税政策、资本市场建设等层面共同发力,建立长效机制,从而创造更加有利于小微企业转型升级的融资环境,助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