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盘和林认为,武汉住房需求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应对这种阶段性供需矛盾,加大市场供应才是治本之策。同时,应大力建设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在需求端进行引导和分流。在保障刚需的情况下,缓解供求失衡,才能改变“一房难求”的局面。
在今年出炉的2017年中国城市分级名单中,武汉成为备受关注的新一线城市,而当地“一房难求”的现象也在继续升温。武汉楼市高热情的背后,却是乱象丛生,重拳出击依然止不住房地产开发企业花样翻新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
据武汉市房管局通报,在加强商品房销售全过程监管后,典型违法违规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无证销售、延期交付、违规收取“价外价”、捆绑销售、未按规定公示商品房价目表等8大类问题但依然存在。
武汉统计局和房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武汉房地产开发投资力度加大,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686.34亿元,同比增长6.7%;房地产施工面积11912.98万平米,同比增长0.9%;2018年 4月份,武汉全市新建住房销售均价9339.88元/平方米,与2016年10月份相比下降0.02%;全市商品房批准预售面积为171.38万平方米、1.61万套,环比分别增长11.13%、37.52%。
房屋价格相对平稳,新建住宅供应量也在稳步攀升,然而,武汉各大区域似乎都处于无房可卖的境地,新房一开盘即被抢空,大部分选房者只能空手而归,“茶水费”、一二手房价格“倒挂”等现象也屡见不鲜。武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一房难求”的怪象呢?
事实上,除了房管局通报的问题,武汉楼市还存在部分项目涉嫌捂盘惜售、部分高价地项目入市难等问题。在楼市看涨的趋势下,尽管施工进度早已满足申请预售许可证的要求,也符合公开销售的条件,但是许多开发商至今仍未开盘。同时,限价导致前两年高价拿地的部分楼盘难入市,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住房供应短缺。
针对“一房难求”的问题,当地政府并不是没有做出努力,但是效果并不明显。不久前,武汉就出台了针对开发商惜盘捂盘的政策,要求开发商必须在新楼盘取得预售证之后的10日内一次性销售所有房源。近日,武汉市又出新规,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房销售全过程监管的通知》,推行实名购房,禁止半夜开盘,开售后五个工作日内将认购人与所购房屋绑定等监管措施。
但是,可以预计,虽然当地政府对楼市调控态度十分坚决,但这些政策很难从根本上解决楼市里长期存在的顽疾。武汉楼市之所以出现“一房难求”现象,关键在于供需矛盾突出,供给的增加难以满足当前需求的增加。要解决阶段性的供需矛盾问题,加大市场供应才是根本应对之策。
事实上,武汉的住房需求的确是在不断上涨。这些需求,还会因为武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吸引力的增强而不断增加。武汉的产业结构相对扎实,虽然平均工资水平不算太高,但是能够容纳的就业岗位多,抗风险能力强。并且,武汉在2017年10月11日颁布了人才新政,宣称“留下就是武汉人”。作为一个拥有100余万在校大学生,每年有30万大学毕业生的教育强市,武汉放开落户政策,必然会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流入。
既然武汉住房需求上升是不争的事实,应对这种阶段性供需矛盾,加大市场供应才是治本之策。同时,应大力建设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在需求端进行引导和分流。在保障刚需的情况下,缓解供求失衡,才能改变“一房难求”的局面。(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盘和林)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消除楼市乱象亟须固本清源
楼市调控要加快治本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