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言众议:“因城施策”为“高铁新城热”降温

2018年05月11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门日前联合发布《关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规划统筹和衔接,严控金融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遵循城镇化发展规律,因地制宜、规范有序推进高铁车站周边区域开发建设,推动高铁建设与城市发展良性互动、有机协调。(58日《经济日报》)

  “因城施策、因站而异”为“高铁新城热”降温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娄晓磊

  依据《铁路“十三五”发展规划》,到2020年我国高铁总里程将达到3万公里。届时,将有更多高铁车站在各地陆续出现,而依托高铁车站周边区域开发建设形成的“高铁新城热”也随之不断升温。

  因前期较多强调建设成本和前瞻性规划,考虑能节省大量征地拆迁的麻烦和资金投入,缩短建设周期,发挥站点的带动效应,塑造城市新增长点等因素,使得“郊区站点”式的高铁车站建设屡屡出现。

  虽然“郊区站点”式的建设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但如果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和建设跟不上,就会增加乘客的不便,提高人们的出行成本。如此一来,高铁新城的价值就不大,反而会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拖累。

  “因城施策、因站而异”的高铁站建设指导意见为“高铁新城热”带来“冷思考”,不仅体现了“精准建设”的思维,更是步入新时代后对于践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如何正确理性“高铁经济”?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2015年以来,各地的高铁争夺战愈发激烈,尽管并非每个城市都能从“拥有高铁站”中获益,但对“高铁经济”的崇拜还是有增无减。四部门联合出台指导意见,对“高铁经济”给予规范引导,正当其时。

  一个城市的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区域位置、经济基础、产业结构、资源禀赋、文化底蕴、人口数量、历史沿革等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是建一个高铁站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就能对城市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主政者如果没有对城市的客观理性认识,没有对城市发展脉络和发展阶段的清晰判断,那么就很可能被“高铁经济”的激情裹挟,迷失在无谓、无用而又误事的高铁争夺战中。

  四部门的文件是指导性的。各省还要结合实际出台更具操作性的实施文件,提出一些细化的数量指标,指导本地拥有高铁站或即将拥有高铁站的地级市和县级市理性对待“高铁经济”,让高铁站真正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出积极作用。

  高铁站选址要以便利性为导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网友 张鹏

  如何恰当地选择位置建设高铁站是一个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从表面上看,高铁站位置关乎老百姓出行的便利性;从深层次看,设置偏远的高铁站并不能为城市的扩张“开疆拓土”,反而还会限制城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并降低民众的生活满意度。

  在高铁站的选址建设方面,更应该强调其实用性与科学性。高铁站的确能带来巨大的客流,在提高交通出行效率的同时,也会催生许多商机。不少政府部门正是基于这一因素,试图通过高铁站的建设,以点带面加速城市某片区域的发展,但却忽视了客流的“自主选择性”等其他市场因素,导致饼摊得太大,难以达到预期目的。

  “规划协调、布局合理”,“量力而行、有序建设”,“站城一体、综合配套”,“市场运作、防范风险”作为《意见》对于推进高铁站周边区域合理开发建设所提出的四点原则性要求,就是希望各地政府部门积极转变思维,充分认识高铁建设的内在规律,明确高铁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实现高铁站的正确规划与合理布局。

  本文内容来源于时评作者向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的投稿,征稿邮箱:cepl#ce.cn(#改为@) 

  更多热点话题请点击>>>网言众议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