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快递暂行条例》出台 确保快递业行稳致远

2018年03月30日 07:43   来源:南方日报   扶青

  近年来,我国快递业发展十分迅速,成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它存在不少痛点,比如快递车辆通行难,快件集散、分拣等基础设施薄弱,市场经营秩序不够规范,服务规则不够明确,以及快递安全形势比较严峻,危害公共安全和用户信息安全的情况时有发生等,亟须制定行政法规予以规范和保障。3月27日,我国第一部针对快递业的行政法规《快递暂行条例》正式出台,将于5月1日起施行。

  快递业已在事实上成为了具有公共服务性质的行业。根据邮政、快递行业公报,2017年快递业务收入近5000亿元,快递包裹量达到400.6亿件,如果按照13.9亿的人口数量计算,平均每个大陆居民全年包裹量达到了28个,对大部分人来说,它已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另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从高速发展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快递业连接着供给侧和消费侧,与电子商务等新经济新业态关系紧密,且发挥着重要作用。快递业第一次被赋予合法身份,还要溯及2009年修订的《邮政法》,此后,行业不仅出台了“十三五”规划,还发布了《快递安全生产操作规范》,为行业发展保驾护航。然而,人们发现,快递业体量巨大、问题较多,需要专门“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条例》的正式出台,进一步明确了行业的法律地位,也再次强调了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公共性。

  促进快递业健康发展是《条例》的立法重点。从外部环境上来说,此前的一个焦点问题是难以打通“最后一公里”,其中既有交通不畅等客观原因,也有末端网点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因素。新规正是在“毛细血管”上发力,不仅要求地方将其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而且还特别强调了末端网点“无需办理营业执照”,这相当于优化了政策环境、降低了行业准入,而且理顺了加盟制的权责关系。从内部环境上入手,新规通过多项措施鼓励其规范性,比如以安全为原则,细化投递规则,落实好实名制,同时健全服务规则,针对此前备受诟病的保价规则,鼓励用户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鼓励成立商业化的赔偿险种,此外也强调,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发力“绿色快递”,对其从业人员加强教育和培训等。

  在积极支持和鼓励之外,《条例》明确了快递行业中一些违法违规的行为,提高了惩戒力度。在先行的《邮政法》修订中,对于相关企业的违法行为处罚的金额大部分集中在5万元以下,且多数内容与邮政相关而并非聚焦快递行业。但在此次的《条例》中,“不建立或者不执行收寄验视制度”“冒领、私自开拆、隐匿、毁弃、倒卖或者非法检查他人快件”,最轻就要被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不仅要罚款,还得停业整顿。对消费者隐私的保护也是亮点之一,凡有“未按照规定建立快递运单及电子数据管理制度”“未定期销毁快递运单”“出售、泄露或者非法提供快递服务过程中知悉的用户信息”等行为的,最高处10万元罚款。从过去的一些情况看,快递业的确需要“立规矩”,而以提高惩戒为重心,监管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有利于督促企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有法可依,是快递业从野蛮生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必要前提,也是我国从快递大国走向快递强国的必要手段。然而法规发挥应有功效,有效实施才是关键,快递是新业态,存在很多未知事项,具体执行中如何落地,将考验着相关部门的治理能力。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快递”有“条例”更“顺利”    2018年03月28日
  • ·推行环保快递包裹需多方合力    2018年02月23日
  • ·“快递员专列”暖人心    2018年02月09日
  • ·快递春节不打烊 各方权益须保障    2018年01月2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