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治理商家用大数据“杀熟”要打组合拳

2018年03月29日 10:20   来源:东方网   江曾培

  最近,一段自曝被大数据“杀熟”的微博火了。网友“廖师傅廖师傅”表示,他经常通过某网站订某个特定酒店的房间,长年价格在380元-400元。偶然一次,他从前台得知酒店淡季的价格在300元上下。他用朋友的账号查询也是300元,但用自己的账号查,还是380元

  此事并非个案。自3月份以来,微博、知乎等多个网络平台上,都出现了以“大数据杀熟”为关键词的热门网帖。“3·15”前夕,青岛市民陈女士也贴出截图证据,曝光自己在某款APP上订房的“老客价”高于丈夫的“新手价”。有媒体专门发起一项“杀熟”调查,结果显示,2008名受访者中,有51.3%的人反映自己曾遭遇类似“杀熟”行为,除了酒店预定,也表现购买电影票、网约车、机票预订、通信套餐等多项买卖活动中。

  我国传统社会是熟人社会,以“人熟为宝”,讲的是“熟人好办事”。熟人间温情脉脉虽然是好的,但有个致命弊端,就是消弭原则,亲友故旧之间会昧于“熟人”的面子与感情,做出许多不该做的事。行贿受贿,往往要借助熟人从中牵线搭桥。传销队伍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也与熟人之间的积极介绍与拉拢有很大关系。当相互间失去了处世的原则,“人熟”就不一定是“宝”,虽然“好办事”,但可能却办了“坏事”。因此,不宜无原则的赞赏“熟人好办事”。不过,熟能生情,熟人间一般拥有友情、亲情或乡情,以此为基础生发出相互间的了解与信任,在过去,即使是骗子一般也少有对熟人行骗的,“兔子不吃窝边草”嘛。

  然而,时下“杀熟”事件的不时发生,表明熟人社会的那层温情脉脉的的面纱,已被极端个人主义的利剑所戳破。市场经济的发展,搞活了经济,但由于法制和道德建没的滞后,致使利已主义的冰水泛滥成灾,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即使是熟人,也再无情份可言,人与人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商人心中计算的只是能从对方那里捞到什么。熟人间原有的温情脉脉关系,正好成为“斩”客的麻醉剂,因而出现“杀熟”,而且是越“熟”越“杀”。

  由于互联网的泛使用,如今交易中出现的“杀熟”现象,除少量面对面的交易外,更多的“熟人”是企业通过大数据获得的。这种“线上杀熟”,获取的对象远较面对面的要多得多,手法花样也要多得多,其对顾客的盘剥伤害也要严重得多。对此需要“打组合拳”,进行综合整治。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伦理建设。商人赚钱虽然天经地议,但一定要取之有道。“人无信不立”,业也无信不立,不可对顾客坑蒙拐骗。二是要严格法制。《价格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定价,应当遵循公平、合法和诚实信用的原则,经营者不得有“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的不正当行为。对涉嫌违法的“杀熟”行为,应依法查处。三是适应大数据和新商业模式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建立新的法规与监管方式。道德、法规、技术三管齐下,有望扭转与制止“杀熟”现象。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大数据“杀熟”不能听之任之    2018年03月26日
  • ·大数据不是杀熟工具    2018年03月01日
  • ·微商要发展 不能靠“杀熟”    2015年04月09日
  • ·培养大数据人才切忌一哄而上    2018年03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