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落户门槛低的城市更有温度

2018年03月26日 07:15   来源:红网   徐林生

  3月23日,昆明市公安局发布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新政,惠及千家万户。新政大幅降低了主城区落户条件,其他城区基本实现零门槛落户,办理落户手续也更加便捷。同日,西安市开通了网络“掌上户籍”绿色通道,全国各地在校大学生仅凭学生证和身份证即可完成在线落户大西安。(3月24日澎湃新闻网)

  近年来,许多城市陆续出台了户籍改革新政,程度不一地降低了落户条件,简化了入户手续。特别是针对高等院(职)校毕业生入户,一些城市开出的条件优待有加,吸引力大增,城市间还无形中形成了“抢人才”的竞争态势。昆明、西安的落户新政,就是在此背景下出台的。

  虽然有舆论质疑,一些城市的落户新政,有意无意地突破了国家住房限购政策,增加有效购房人口,有让新落户大学生成为高房价“接盘侠”的嫌疑,但是,城市放低身段,欢迎高校毕业生直接入户,仍然值得各方称道。以往,在大城市打拼的部分人,想通过自身奋斗拥有城市户籍,成为堂堂正正的城市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今,城市户籍的“含金量”虽然有所降低,农村户籍的“含金量”有所上升,但在可预见的未来,城市(特别是大城市)户籍仍然是大多数国人的“小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城市对户籍改革认识不足,积极性不高,有意拖延出台时间,步伐像小脚女人走路一样,扭扭捏捏,推出惠民举措像“挤牙膏”,生怕被百姓占了便宜。比如,一些惠民政策,或是只针对高学历毕业生,或是高级职称人士,或是纳税大户,或是年轻人;又比如,“破旧立新”,人为新设落户门槛,或把社保缴费与居住证捆绑,或将社保缴费年限设定N多年,或是对投亲靠友入户设置诸多年龄限制,或是入户手续繁琐……不一而足。

  诚然,各个城市人口规模不一,城市户籍人口承载能力有异,户籍改革新政力度有差别也属正常。问题在于,一些地方显然曲解了“因城施策”含义,忽视了公安部提出的让新生代农民工“能落尽落”目标,选择性执行新政,给户籍制度改革罩上了阴影。

  改革户籍制度,不是恩赐百姓,而是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内在需要,也是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向往需要,更是国家推进城市化进程大局需要。一座城市不能只有高楼大厦、豪华酒店、大型广场、宽阔马路,还必须给人归属感,给人以温暖。对大多数市民来说,在打拼之地落户、安家,让下一代告别农二代,就是最大梦想。从这重意义上说,一座城市的落户门槛越低,就离市民梦越近,就越有温度。人们有理由期待,几乎零门槛或低门槛落户的城市、城区越来越多,越多越好。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