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有诸多亮点,其中之一就是中央在发展预期目标上,淡化增长目标,重视发展质量。过去五年的年均增长7.1%,刚刚过去的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并好于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9%,工业增速回升,企业利润增长21%;财政收入增长7.4%,扭转了增速放缓态势;进出口增长14.2%,实际使用外资1363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与质量、结构、效益相得益彰的良好局面。在如此良好的局面之下,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传达一个显著的信号:淡化增长目标。
我国淡化增长目标,是与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淡化增长目标须考虑三对关系:一是经济增长成就与代价的关系,二是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三是经济增长放缓与发展质量提高的关系。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和当前形势,这三对关系均支持我国淡化增长目标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抉择。
首先分析经济增长成就与代价的关系。刘伟(2016)指出,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经济增长保持了非常高的速度,平均年经济增长率超过9%,这创造了当代经济增长的新纪录;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首先开创这一纪录的是日本,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保持了20年的黄金增长期;然后是韩国持续了30年的高速增长期;打破这个纪录的就是中国,1978-2014年间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9.7%,这使我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GDP总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世界第九位上升到了第二位,从占全球GDP总量1.8%上升到了13%左右,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总量来看,2014年末,中国GDP总量达到63.7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比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国GDP总量提高了近28倍。
上述数据表明,我国比日本、韩国所保持的高速增长时期更长。长时期的高速增长一方面带来了经济财富的大量积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后果,比如环境污染、产能过剩、“三高三低”产业结构(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再紧盯数量型扩张的增长目标已经失去早期的意义。
其次分析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增长目标和就业目标是一致的。但是,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尤其是随着技术的发展和服务业的发展,增长和就业的相关关系在变弱。对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厉以宁(2014)曾指出,过去很多人认为高增长才能带来高就业,低增长则会导致失业;从经济增长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是所有的就业都需要靠经济增长来实现;如果经济增长是靠高新技术发展推动的,就可能带来就业岗位的减少。
不同的增长类型或者投资类型对就业的影响具有极大的差异,高新技术投资可能挤出就业,而民间投资、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则可能显著地增加就业。
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五年来,消费贡献率由54.9%提高到58.8%,服务业比重从45.3%上升到51.6%,成为经济增长主动力;城镇化率从52.6%提高到58.5%, 8000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城镇新增就业6600万人以上,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了比较充分就业。
这些内容表明,我国服务业和城镇化的发展,创造出了大量的就业。实践表明,就业与增长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而就业的增减与增长的类型密切相关。
最后分析经济增长放缓与发展质量提高的关系。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表明,今年的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定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考虑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符合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实际。
淡化增长目标,可以把原来支撑高增长的政策和投入转到发展质量上来,扩展高质量发展的政策空间和资源空间。
当前,我国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这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要做好这项工作,我国需要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平稳增长和质量效益提高互促共进。
此外,我国还处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需要抓好三大攻坚战。这需要我国从保增长上转移能量,确保风险隐患得到有效控制,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方案研究院执行院长)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