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基本特性

2018年03月06日 08: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南云楼

  在更广阔的领域,市场本身的修复能力足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市场会催生出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信息企业家与信息服务机构。这些同处在竞争状态专业人士和机构,将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做出评价,以弥补交易一方的信息不足。

  包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内,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经济学者们严厉批评亚当·斯密以来确立的供需平衡理论,认为供需平衡需以完美信息和完美市场为前提,而这样的前提在现实中不存在。

  客观地说,这样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量存在,比如二手车交易当中,车主显然比买家对车况更为熟悉;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无法与厂家和商家相比;等等。由于信息不对称,供应与需求之间很难达成均衡状态。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是因为与另外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对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贡献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既然自由市场难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形成供需平衡,就必须政府强力介入矫正市场行为,以帮助经济健康发展。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泡沫、高失业率等现象,是自由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惹的祸,他与坚持自由经济主张的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人展开激烈论战,对美国华府决策形成重大影响。

  主张宏观调控的凯恩斯就认为,自由市场或许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但过程太长,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忍受。所以他有句名言,“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主张在当下解决问题,暗合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确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有时候还会比较严重。比如消费者通常难以分辨食品中是否存在毒害成分,容易因此受到难以补救的伤害;比如老鼠仓、传销放大人性的阴暗面,将裹挟越来越多的人,最后形成灾难;比如资方总是拥有相对于劳动者的信息优势,使得全社会总体上一直保持推高失业率的趋势,等等。有些时候,由于市场自我调节的成本太高,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是,在更广阔的领域,市场本身的修复能力足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市场会催生出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信息企业家与信息服务机构。这些同处在竞争状态专业人士和机构,将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做出评价,以弥补交易一方的信息不足。

  更重要的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恰恰是留给科学家、发明家以及企业家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古今中外的商人,就是通过对优势商业信息的掌握,在贩运销售商品的过程中获利;企业家们通过获得制造某种商品、提供某种服务的优势信息,在经营过程中获利。正是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才形成了市场激励机制,使得稀缺品通过商人和企业家的努力逐渐变成廉价商品,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促进了生产,带动了经济繁荣。可以说,没有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就没有了这种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

  如果将凯恩斯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们的思路推到极致,消灭信息不对称现象,则必然需要建立另一套激励机制,还需要一个和上帝一般无所不能的信息采集者、分配者,以及一套绝对公平的信息分配机制。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科学发现总是从少数人开始;比如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成为专家;比如任何办法也无法准确掌握消费者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种激励手段优于市场激励,市场激励之外的其他手段往往成为人类社会的灾难。

  可见,信息不对称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也将永远存在下去。它是市场的基本特性,与经济周期现象一样,是自由市场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人们要享受自由市场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承受一定的代价。

  我们能做的,仅是通过法治维护最基本的市场秩序,建立合理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开放信息自由,鼓励信息产业发展,沿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路径谨慎地制定某些特定领域的政策,并尽最大可能不伤害市场自由。

  (作者系深商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信息不对称是市场基本特性

2018-03-06 08:3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南云楼

  在更广阔的领域,市场本身的修复能力足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市场会催生出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信息企业家与信息服务机构。这些同处在竞争状态专业人士和机构,将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做出评价,以弥补交易一方的信息不足。

  包括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在内,反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经济学者们严厉批评亚当·斯密以来确立的供需平衡理论,认为供需平衡需以完美信息和完美市场为前提,而这样的前提在现实中不存在。

  客观地说,这样的批评不是没有道理。因为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大量存在,比如二手车交易当中,车主显然比买家对车况更为熟悉;消费者对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无法与厂家和商家相比;等等。由于信息不对称,供应与需求之间很难达成均衡状态。约瑟夫·斯蒂格利茨正是因为与另外两位美国经济学家对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研究贡献荣获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既然自由市场难以通过自身的力量形成供需平衡,就必须政府强力介入矫正市场行为,以帮助经济健康发展。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泡沫、高失业率等现象,是自由市场中信息不对称现象惹的祸,他与坚持自由经济主张的美国芝加哥学派经济学人展开激烈论战,对美国华府决策形成重大影响。

  主张宏观调控的凯恩斯就认为,自由市场或许能够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但过程太长,并不是所有社会成员能够忍受。所以他有句名言,“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去”,主张在当下解决问题,暗合了当时正在兴起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潮。

  信息不对称现象的确会带来一些社会问题,有时候还会比较严重。比如消费者通常难以分辨食品中是否存在毒害成分,容易因此受到难以补救的伤害;比如老鼠仓、传销放大人性的阴暗面,将裹挟越来越多的人,最后形成灾难;比如资方总是拥有相对于劳动者的信息优势,使得全社会总体上一直保持推高失业率的趋势,等等。有些时候,由于市场自我调节的成本太高,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的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但是,在更广阔的领域,市场本身的修复能力足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因为市场会催生出信息服务专业人员、信息企业家与信息服务机构。这些同处在竞争状态专业人士和机构,将以自己的信誉担保为消费者对商品或服务做出评价,以弥补交易一方的信息不足。

  更重要的是,市场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恰恰是留给科学家、发明家以及企业家们施展才华的舞台。

  古今中外的商人,就是通过对优势商业信息的掌握,在贩运销售商品的过程中获利;企业家们通过获得制造某种商品、提供某种服务的优势信息,在经营过程中获利。正是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才形成了市场激励机制,使得稀缺品通过商人和企业家的努力逐渐变成廉价商品,满足了消费者需求,促进了生产,带动了经济繁荣。可以说,没有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也就没有了这种有效的市场激励机制。

  如果将凯恩斯与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们的思路推到极致,消灭信息不对称现象,则必然需要建立另一套激励机制,还需要一个和上帝一般无所不能的信息采集者、分配者,以及一套绝对公平的信息分配机制。显然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比如科学发现总是从少数人开始;比如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成为专家;比如任何办法也无法准确掌握消费者需求信息。更重要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还没有任何一种激励手段优于市场激励,市场激励之外的其他手段往往成为人类社会的灾难。

  可见,信息不对称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也将永远存在下去。它是市场的基本特性,与经济周期现象一样,是自由市场不可分离的组成部分。人们要享受自由市场带来的好处,就必须承受一定的代价。

  我们能做的,仅是通过法治维护最基本的市场秩序,建立合理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开放信息自由,鼓励信息产业发展,沿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路径谨慎地制定某些特定领域的政策,并尽最大可能不伤害市场自由。

  (作者系深商研究会副秘书长)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