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脱贫攻坚必须对弄虚作假零容忍

2018年01月22日 13:55   来源:人民网   杨志勇

  据央视新闻1月16日报道,山西省忻州市保德县“自曝家丑”:保德县桥头镇一扶贫项目还未完工,老百姓还没吃上水,镇政府就按竣工验收上报县里。当地纪委监委查处了这起镇政府部分党员干部在扶贫项目上弄虚作假的事件。事件曝光后,群众无不咬牙切齿,对纪检部门的查处拍手称快。

  这的确让人惊愕。扶贫项目涉及的都是困难群众,怎么没人监督?从工程立项到施工再到竣工,扶贫办的同志和分管扶贫的领导去哪了?怎能虚报?

  近年来,被脱贫、虚报贫困户材料、骗取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扶贫领域曝出了种种问题,本该是惠泽困难群众的扶贫资金,被某些人玩弄于股掌间,成了唐僧肉。扶贫造假是严重的作风问题,不仅会践踏社会公平的底线,失信于民;更会损害政府的整体形象和威信,让脱贫进程受阻。

  任何一个领域都会存在腐败和工作作风不扎实的问题,但是在扶贫领域,腐败和工作作风不扎实所带来的危害往往更加严重。不管是小贪还是大贪,所造成的影响都是非常严重的,困难群众本就生活困难,如果专项帮扶的资金被挪用,正当行使的权益被侵犯,难有反馈途径,所以对于扶贫领域的贪腐,更需重拳出击。

  扶贫领域出现造假,这也说明在扶贫领域,还存在查处责任缺失、监管弱化、监督机制不健全等现象。查出问题,除了处理具体经办的干部,负有监督管理之责的地方主政干部,该追责的也绝不能姑息。希望地方政府部门在举一反三,在严查类似问题的同时,也要对外公布处理情况,不能轻轻一笔带过。

  近年来,不少地方出台相关规定,把脱贫成效作为考评贫困县党委政府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主要内容,考核的结果影响着领导干部们的政绩——对于扶贫攻坚工作不力、成效不好,搞形式主义、弄虚作假的领导干部必须坚决予以问责。扶贫攻坚注不得半点水分,务必一抓到底。扶贫造假,追求短期效应、“数字脱贫”是典型的作风不实。只有对扶贫造假坚持零容忍严追责,才能彻底转变扶贫工作作风。

  当前,精准扶贫进入任务最艰巨时期,深入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整顿工作作风,说明腐败和工作作风不扎实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如果不加以整治,很可能会影响精准扶贫目标的实现。

  十九大报告明确,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的硬仗。距离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限越来越近,慢不得、等不起。各级各级党委政府要下深水、摸实情、出实招,方能确保实现全民小康。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