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完善乡村寄宿学校,助力教育脱贫

2018年01月22日 10:05   来源:钱江晚报   李晓鹏

  扶贫进入了最艰难的攻坚阶段。不仅要在几年内实现7000万人摆脱贫困这一宏伟目标,更重要的是让贫困不再发生、不再重复。在农村地区,后一个目标特别有赖于教育功能发挥关键作用。俗话说,“扶贫先扶志”,只有通过良好的教育,才能赋予“贫二代”更完善的知识储备,更加独立自主昂扬上进的意志品质,从而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承”,真正脱离贫困。

  昨天,在一年一度的“马云乡村教师奖”颁奖之前,马云召集80位企业家举行午餐会,认真探讨一件关于教育脱贫的事情——在中国贫困乡村进一步推动并校计划,同时让那里的孩子们能够读上条件完善的寄宿制学校。

  马云观察到,农村教育的一个大问题是:“一些特别贫困的地区,小学空在那儿,只有十几个学生,一两个老师,教五六个年级”。不仅如此,离家远也成为农村教育不可忽视的现状。“冰花男孩”王福满只是偶然间成为网红,而比他离学校更远、路途更艰苦的乡村孩子,又何止百万?根据《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发展报告》(2016)显示,农村小学生平均单程上学距离为5.4公里,而农村初中生平均单程上学距离为17.5公里,很多农村学生每天上学往返要用去4-5个小时。

  规模才能产生效益,集中才能实现脱贫。要实现“教育脱贫”,一要让农村孩子享受到城里孩子相似的教育环境和条件,不输在起跑线上;二要让农村贫困家庭孩子脱离原生贫困环境的影响,与现代文明无缝对接。原子化状态的农村教育现状,无法实现投入与效益的最大化,再多的投入也难以产生效益,并校在所难免。

  然而,并校的水准有高有低,低水准的并校只能减少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时间成本,并不能提升他们的受教育水平,生活也没有与原生贫困脱离,思想上和精神上都很难摆脱贫困的影响。只有真正实现集中、免费、食宿全包的标准化教育,才能通过教育摆脱贫困。

  所以,真正的乡村寄宿制学校,并不仅仅是一所学校那么简单,而是一整套完整的教育系统。要挑选出真正有水平的乡村教师,从待遇上制度上保证其社会地位和向上的通道;要有发达完善的校车系统,每周定期在家门口接送孩子,不让孩子输在路上;要有周到细致的食宿环境和服务,确保孩子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尤其对“留守儿童”来说,失去小家温暖的同时,社会要给他们“大家”的关怀。

  应该看到的是,国家教育部一直在大力推广并校,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并为之投入巨款。但无论从覆盖面受益面和实际效果看,面对庞大而复杂的农村地区环境,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其工程的艰巨性,绝非政府一家可以承担,而需要全社会,尤其是企业家们的介入,才能更有效地推动这项事业的发展。

  马云向企业家们发出参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公益项目的倡议,正是为了配合政府,在农村扶贫脱贫的关键攻坚战中出一把力,使一把劲,也是新时代企业家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马云在乡村教育方面持续的投入和关注说明,做公益不仅仅是给钱了事,而是需要长久关注某一具体项目和领域,持续不断参与和投入,最终促进社会的进步。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