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交叉巡察破解人情之扰 "生面孔监督"是最有力的手段

2018年01月12日 07:37   来源:深圳特区报   

  如何减少人情干扰,破除“熟人社会”的羁绊,提升巡察工作的质效?近日,成都市在青白江区和新都区启动交叉巡察试点工作,并采取统一调配、一次一授权、组内人员交叉等方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情干扰。异地交叉巡察作为巡察工作的一种创新,有利于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成为基层腐败的克星。本期“廉议汇”就此话题邀请3位嘉宾进行讨论。

  罗志华(湖北天门 公务员):与巡视不同,巡察制度主要针对的是市县以下机关,是为基层量身打造的反腐举措,目的在于预防和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巡察工作做得好,反腐才能深入到最基层,给予群众最真切的感受。巡视和巡察紧密结合,方能形成整个反腐链条,既“打老虎”,又“拍苍蝇”,做到反腐全覆盖、无死角。

  基层地方小、多熟人,很多基层干部之间即使不沾亲带故,也可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让巡察组就地巡察,他们有时很难拉得下脸面,也会遇到更多人情干扰,处理问题干部后,还可能遭到周围熟人的误解。交叉巡察则不再是“查熟人”,可以使巡察工作不受或少受干扰。

  苑广阔(广西桂林 职员):实践证明,巡察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工作方式,尤其是在发现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违规违纪、涉嫌腐败线索等问题上,具有独特的效果。但是当巡察制度作为一种日常化的工作方式,被频繁地采用,巡察对象与巡察人员成了“老熟人,旧相识”,感情因素的干扰可能会削弱巡察效果。

  成都的交叉巡察试点工作之所以采取统一调配、一次一授权、组内人员交叉等方式进行,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巡察人员和被巡察对象“日久生情”,导致巡察工作无法做到客观公正,被人情因素所干扰,最终让巡察流于形式。

  雁君(四川成都 媒体人):严格讲,巡察工作实行一次一授权,其实并非成都的首创。中央巡视组为了破除利益的难题,其实早就实施了巡视组长不戴“铁帽子”,一次一授权的巡视制度。

  将一次一授权与交叉巡察配套执行,对于减少巡察过程中的人情干扰十分有效。不过,交叉巡察也并非是“一劳永逸”,对于是否会走样、异化,比如转化为隐秘的“互相配合”,也应该提高警惕。此前一些地方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引入交叉评估制度,就出现了“互相拆台”的现象,如此前车之鉴应该吸取。

  (整理:姚龙华)

  以交叉巡察破解人情之扰

  巡察是巡视工作向市县延伸的有效方式,也是实现监督全覆盖的重要途径,不仅必要,而且行之有效。

  越是基层,地方越小,熟人越多。以往在本地开展巡察,基层纪检监察干部面对的大多都是“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熟人,往往工作才开始,各种招呼便接踵而来,人情干扰不仅分散了巡察人员的精力,也容易让他们产生一些思想顾虑。“熟人监督熟人”的顾忌,让监督执纪“从严较真”步履蹒跚,导致本地、本单位、本系统巡察“巡不深、察不透”的问题屡见不鲜。

  同样是巡察,越是熟悉的人参与,群众的心理预期反而越低。对于遭遇关系网、人情风干扰的常规巡察,群众总是疑虑重重,想反映事情也总怕招来不必要的麻烦,因而参与热情不高。正因为如此,常规巡察挖到问题线索难度较大。

  事实证明,“生面孔监督”是最有力的手段。异地交叉巡察,可以有效破解“熟人社会”壁垒和人情干扰,让巡察人员甩掉“人情包袱”,心无旁骛地“当包公、唱黑脸”,使巡察“利剑”一插到底。同时,破除人情干扰的交叉巡察更有刚性力度和社会威信,能提高群众对巡察工作的信任度、参与度,反映问题线索更有底气,何愁“巡不深、察不透”?

  当然,异地交叉巡察目前还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比如,异地交叉巡察虽然减少了说情风影响,降低了跑风漏气的风险,但是因为巡察人员不熟悉当地情况,与巡察所在地相关部门的沟通协作可能会遇到障碍,巡察的效率和深度可能会受到一定影响。如何“对症下药”,把类似的潜在问题及时化解掉,最大限度地发挥交叉巡察的作用,是一个值得认真对待的重要课题。(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姚龙华)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