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

2024-04-11 06: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产粮大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是国家商品粮的主要供给者。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有关部门在全国部署了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带动重点粮食品种和产能提升任务有效落实。但产粮大县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困难,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的能力有限,普遍存在农业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和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等问题。应加快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实现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双赢。

  产粮大县为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承担了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将土地、劳动力资源投入粮食生产,无法参与经济效益更高的种植经济化、产业工业化、土地资本化等方面的发展,再加上粮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小,导致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发展困境,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欠账太多。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挫伤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保供大局。

  为了缓解产粮大县的财政压力,促进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我国不断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纵向上,强化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奖补力度,重点项目向产粮大县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针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薄弱问题,我国启动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解决种粮农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今年,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5个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份开展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力争到2030年基本覆盖全国产粮大县。横向上,积极探索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有关部门正研究具体实施办法,由主销区给予主产区一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协作方式。

  从目前来看,全国鼓励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多产多补的正向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痛点堵点需要疏通。从奖补政策来看,目前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奖补力度总量规模有限,不足以支撑粮食生产发展投入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应扩大产粮大县奖励规模,建立与商品粮挂钩的奖励机制。从项目支持来看,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需要当地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项目越多,配套资金越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粮大县因为拿不出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中央财政补贴。

  可喜的是,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高标准农田,要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针对涉农项目由相关部门分散实施、难以整合的问题,应进一步推动产粮大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财政支农投入新格局。

  产粮大县要摆脱财政困境,实现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要接受“输血”,还要提高“造血”能力。产粮大县粮食资源丰富,但粮食加工业总体规模小、就地加工转化率不高。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引导粮食产业链向主产区、产粮大县集中,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提高粮食产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把粮食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税收尽可能地留在产粮大县,加快产粮大县兴县富民步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日即将颁布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完善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从法律层面破解难点痛点堵点,必定会加快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让产粮大县能一心一意发展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邓浩)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

2024年04月11日 06:48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产粮大县是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是国家商品粮的主要供给者。在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中,有关部门在全国部署了720个粮食产能提升重点县,带动重点粮食品种和产能提升任务有效落实。但产粮大县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困难,支持粮食生产发展的能力有限,普遍存在农业设施老化、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弱和粮食生产后劲不足等问题。应加快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县域经济发展能力,实现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双赢。

  产粮大县为了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承担了发展经济的机会成本,将土地、劳动力资源投入粮食生产,无法参与经济效益更高的种植经济化、产业工业化、土地资本化等方面的发展,再加上粮食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低、税收贡献小,导致产粮大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形成“粮食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的发展困境,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欠账太多。这个问题不解决,会挫伤产粮大县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影响粮食生产保供大局。

  为了缓解产粮大县的财政压力,促进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我国不断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纵向上,强化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奖补力度,重点项目向产粮大县倾斜,保障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得实惠、有发展。针对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薄弱问题,我国启动实施产粮大县公共服务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资源下沉,解决种粮农民在公共服务方面的急难愁盼。今年,在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河南5个粮食调出量大的主产省份开展试点,然后再逐步推开,力争到2030年基本覆盖全国产粮大县。横向上,积极探索产销区省际横向补偿机制,有关部门正研究具体实施办法,由主销区给予主产区一定的资金支持,进一步拓展产业、人才、技术服务等协作方式。

  从目前来看,全国鼓励产粮大县重农抓粮、多产多补的正向激励机制初步形成,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有很多痛点堵点需要疏通。从奖补政策来看,目前对产粮大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奖补力度总量规模有限,不足以支撑粮食生产发展投入和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应扩大产粮大县奖励规模,建立与商品粮挂钩的奖励机制。从项目支持来看,支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需要当地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项目越多,配套资金越多。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产粮大县因为拿不出配套资金,不得不放弃中央财政补贴。

  可喜的是,我国在这方面已经迈出实质性步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建设高标准农田,要适当提高中央和省级投资补助水平,取消各地对产粮大县资金配套要求。针对涉农项目由相关部门分散实施、难以整合的问题,应进一步推动产粮大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力度,提高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财政支农投入新格局。

  产粮大县要摆脱财政困境,实现粮食增产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要接受“输血”,还要提高“造血”能力。产粮大县粮食资源丰富,但粮食加工业总体规模小、就地加工转化率不高。要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业,拓展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引导粮食产业链向主产区、产粮大县集中,形成粮食产业集群效应,促进就地就近转化增值,提高粮食产业发展效益和竞争力,把粮食产业链的增值收益和税收尽可能地留在产粮大县,加快产粮大县兴县富民步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今年6月1日即将颁布实施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第二十八条明确规定,国家完善对产粮大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健全对产粮大县的利益补偿机制。从法律层面破解难点痛点堵点,必定会加快完善产粮大县利益补偿机制,让产粮大县能一心一意发展粮食生产,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刘慧)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