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媒赛道”容不下这么多跟风者

2024-04-11 07:28 来源:南方日报

  一个“开封王婆”下了播,N个“王婆分婆”冒出来。据报道,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的“王婆说媒”爆火之后,武汉、西安、郑州等地的景区和文创园,也纷纷模仿推出了当地的“××王婆”“××说媒”“××干娘”,服装、造型、节目形式等基本雷同,令人语塞。

  古有东施效颦,今有“王婆”跟风。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王婆说媒”为什么能从众多景区、海量表演者中脱颖而出?主要原因恐怕离不开真诚二字,没有排练、没有脚本、没有演员,热络地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让很多年轻人在现实场景中学习勇敢表达,学会处理亲密关系,打开了婚恋新可能。与此同时,也离不开流量加持,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大多数说媒方式都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习惯和方式。线下相亲却能在线上走红,自媒体的二次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王婆说媒”出现了已婚男子征婚等意外状况以及一些非议,但必须承认的是,“王婆”还是靠实力和运气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赛道,闯进了“网红圈”,带火了景区和城市。反观跟风者,她们想复制的怕不是“王婆”促成的爱情,而是只看中了背后的流量。如此一股脑“抄作业”,只能是徒有其表,就算侥幸蹭到流量也注定是昙花一现。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有景区表示已经放弃模仿“王婆说媒”,而是打算做更适合自己特色的节目,继续专注于“单身经济”。

  进一步看,要想端上“单身经济”这碗饭,并没有那么容易,必须真心实意从单身年轻人的需求出发,摸准他们的痛点,找准自己的定位。近来爆火的政务APP“相亲角”、高校“恋爱课”受到了年轻人的普遍欢迎,归根结底就是回应了年轻人的关切,切实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婚恋,并降低了婚恋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没有练好内功就急着出道,就真成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婚恋问题是当前很多年轻人面临的“急难愁盼”。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婚恋交友用户规模已经突破3000万,不难看出“脱单”需求之迫切,市场容量之大。然而,也有很多年轻人对线上婚恋网站不够信任,对线下婚恋活动并不热衷,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原因“劝退”。例如商业网站质量良莠不齐,营造年龄焦虑、生育焦虑,变相诱导消费;传统相亲活动形式老套、效率低下;等等。要想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必须在高质量的婚恋交友服务、婚恋平台搭建上下功夫,让未婚青年敢交友、能交友。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臧梦雅)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说媒赛道”容不下这么多跟风者

2024年04月11日 07:28   来源:南方日报   陆 夷

  一个“开封王婆”下了播,N个“王婆分婆”冒出来。据报道,河南开封万岁山武侠城景区的“王婆说媒”爆火之后,武汉、西安、郑州等地的景区和文创园,也纷纷模仿推出了当地的“××王婆”“××说媒”“××干娘”,服装、造型、节目形式等基本雷同,令人语塞。

  古有东施效颦,今有“王婆”跟风。回到最开始的问题,“王婆说媒”为什么能从众多景区、海量表演者中脱颖而出?主要原因恐怕离不开真诚二字,没有排练、没有脚本、没有演员,热络地为单身男女牵线搭桥,让很多年轻人在现实场景中学习勇敢表达,学会处理亲密关系,打开了婚恋新可能。与此同时,也离不开流量加持,正如业内人士分析,当前大多数说媒方式都不符合现在年轻人的习惯和方式。线下相亲却能在线上走红,自媒体的二次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虽然“王婆说媒”出现了已婚男子征婚等意外状况以及一些非议,但必须承认的是,“王婆”还是靠实力和运气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赛道,闯进了“网红圈”,带火了景区和城市。反观跟风者,她们想复制的怕不是“王婆”促成的爱情,而是只看中了背后的流量。如此一股脑“抄作业”,只能是徒有其表,就算侥幸蹭到流量也注定是昙花一现。由此不难理解,为何有景区表示已经放弃模仿“王婆说媒”,而是打算做更适合自己特色的节目,继续专注于“单身经济”。

  进一步看,要想端上“单身经济”这碗饭,并没有那么容易,必须真心实意从单身年轻人的需求出发,摸准他们的痛点,找准自己的定位。近来爆火的政务APP“相亲角”、高校“恋爱课”受到了年轻人的普遍欢迎,归根结底就是回应了年轻人的关切,切实为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婚恋,并降低了婚恋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没有练好内功就急着出道,就真成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婚恋问题是当前很多年轻人面临的“急难愁盼”。据统计,目前中国网络婚恋交友用户规模已经突破3000万,不难看出“脱单”需求之迫切,市场容量之大。然而,也有很多年轻人对线上婚恋网站不够信任,对线下婚恋活动并不热衷,很大程度上是客观原因“劝退”。例如商业网站质量良莠不齐,营造年龄焦虑、生育焦虑,变相诱导消费;传统相亲活动形式老套、效率低下;等等。要想构建婚育友好型社会,必须在高质量的婚恋交友服务、婚恋平台搭建上下功夫,让未婚青年敢交友、能交友。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