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093万人,较2022年减少534.5万人。一些民办幼儿园面对经营压力,开始思考如何转型。山东济宁一位幼儿园经营者关掉了部分幼儿园,将其改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转型刚刚半年,不断地被人问“挣钱不”“效益如何”,他坦言,短期内挣不了钱,更看中养老行业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和他一样,其他想把托幼改成“托老”的幼儿园经营者,一般也是从服务的相似性出发转型的。
育儿与养老正好是人生的两端,对服务的需求却仿佛画了个圆,起点与终点在某些方面是重合的。比如,幼儿园需要开在社区周围,主打就近和便利,居家养老服务也同样属于“一刻钟社区服务圈”的项目,地址选择、空间设置等方面与幼儿园颇为相近。再比如,小朋友需要照看、陪伴、教育、辅助餐食等服务,早上送,晚上接,社区养老的功能也差不多。至于从业者,学前教育专业需要耐心、温柔、细致,具备一定的唱歌跳舞绘画等才艺,还要具备一定心理学知识和护理知识,而养老服务中,这些能力要么是必备项,要么是加分项,从业者转型,其中的障碍并非不可逾越。
2022年,65周岁以上老年人口接近2.1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是14.9%。可目前养老服务还存在短板,专业化水平不高,差异化服务不够,专业人才缺口较大。在养老服务市场,守护“夕阳”反被视为“朝阳”产业。人口结构的变化,也是幼儿园转型的契机之一。
尽管托儿变“托老”既有可行性,也有便利性,但也要看到转型的挑战。例如硬件改造,把幼儿园小教室改成适合老人用的大教室,卫生间、餐厅、午睡室这些功能场所也要重新规划,做适老化改造。决策者对此需要谨慎盘好成本收益这本账。有广东的养老机构负责人提醒前来调研的人:真要转型,要做好二三十个月回不了本的准备。而从业者也需要学习新的技能,从幼儿护理变成老年护理,从教小朋友变成陪老年人。与成年人交流,特别是面对人生经历丰富的老年人,从业者身份不再是老师,而是服务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