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谭浩俊认为,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有着深刻内涵。要防范化解风险,就必须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维护金融市场秩序。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日在北京闭幕。会议确定,按照党的十九大的要求,今后3年要重点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虽然三大攻坚战个个是硬战、个个是必须攻克的堡垒,但是,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战”之首,仍然有着深刻内涵。因为,在未来3年内,能否有效化解已经存在的风险,并有效避免或减少新的风险积聚,不仅关系经济建设,也关系社会稳定,关系经济社会环境的健康有序发展。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为了应对危机、稳定经济局面,在货币政策上采取了较为宽松的管控。因此,出现了货币超发现象。不仅如此,由于房地产等虚拟经济发展过快,且在相当一段时间暴利横行,导致产业资本大量流向非实体经济领域,资金“脱实向虚”的问题十分突出,继而积累了大量风险。不过,显然风险不仅仅来自于房地产领域,也源于地方政府、各类融资平台和国有企业。经济与金融关系的扭曲,产能过剩下的实体经济困难加剧,信贷资金结构的严重失衡,金融体系内部出现问题,金融监管跟不上金融业发展等问题,都在加大经济风险。也就是说,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齐头并进,才能从根本上防范化解风险。
正因为如此,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由于目前经济领域存在的风险,主要是金融领域的风险,即便是社会风险,也大多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关系,是金融风险的衍生品,所以,必须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作为切入口。
要防范化解风险,就必须对风险有充分的认识和全面的了解。因为如果不主动采取措施化解风险,其后果可能扩大风险。如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开发商的高价拿地热情等。显然,这些行为非常不利于防范和化解风险。因此,必须提高对风险的认识和了解,从而在思想上对防范化解风险予以重视。
要防范化解风险,就必须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缓解供需矛盾、提高供给质量、优化经济结构、化解产能过剩、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手段,经过两年的实践,成效明显。但是,由于长期积累的问题太多,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且不能只维持在表面,必须深入到经济结构的内核。譬如钢铁、煤炭行业价格上升对下游企业的影响,又譬如大企业运行好转与中小企业困难加剧的矛盾,等等,都是供给侧改革必须解决的矛盾。两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并不断地向纵深推进,是能够对防范和化解风险产生的重大影响的,尤其是产能过剩问题的解决,对防范化解风险作用巨大。
要防范化解风险,就必须强化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要想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良性循环,就必须有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事实上,实体经济的困难加剧和信用下降,与银行资金的“脱实向虚”有着重要关系。如果银行能够像过去一样积极支持、主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困难就不会加大,而企业也不会因为无法融资而放弃技术改造、产品开发和创新。显然,实体经济的困难是与金融机构的服务错位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必须通过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改善与实体经济的关系,形成良性循环。
要防范化解风险,就必须维护金融市场秩序。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坚决打击违法违规金融活动”,其目的也是为了稳定金融秩序,营造良好的金融市场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好相关部门的监管职能,确保监管到位。尤其是在金融创新领域,更要做到监管及时跟进,职能到位,不留死角。否则,不仅金融市场会失序,而且将抑制金融创新,令“伪创新”大行其道。值得强调的是,要对已经发现的影响金融市场秩序的行为严厉打击、决不手软。因为只有如此,金融市场秩序才能稳定,风险才能逐步减少。(中国不良资产行业联盟研究员、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谭浩俊)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王倩:合理发展CDS 化解金融风险
防范系统性风险是金融监管首要使命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