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条钢”屡禁不绝 还需对症下药打出“组合拳”

2017年12月10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从根本上取缔“地条钢”,需要态度明确,保持强力严管态势,要抓住防范关键点,调动社会力量,同时要化解过剩产能,让其没有存活空间。可以相信,只要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打出这样的“组合拳”,取缔“地条钢”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

  据新华社报道,经过近一年集中整治,我国全面取缔“地条钢”取得明显进展,钢材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但“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由于“地条钢”生产工艺简单、隐蔽性强、利润空间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地条钢”生产顶风作案新趋势。(128日新华网)

  清理整顿“地条钢”是党中央、国务院化解钢铁过剩产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国家要求各地在20176月底之前彻底清除“地条钢”,尤其是严防落后产能死灰复燃。谁料如今取缔时限已过,仍有地区企业违反禁令,顶风新上“地条钢”。在“市场有需求,中间有利润,进入门槛低”的现实情况下,一吨“地条钢”纯利润超过1500元,有些黑加工地点一天甚至能赚十万元。其实,这并非记者的新发现,此前,国务院督查组在查处此类问题时也发现,各地顶风作案现象屡禁不绝,可见现实并不乐观,不免再次给我们提出了新课题。

  自从举措开始实施以来,国家持续高压治理,针对在“地条钢”加工过程中的失职失察问题,各地查处问责也毫不手软,但“地条钢”生产仍有死灰复燃态势。这说明现行的“打击”“查处”仍缺乏有效力度,也说明处置手段单一,存在一定盲点和疏漏。

  从新闻调查中我们不难发现,新上“地条钢”的巨大利益诱惑、低门槛的生产工艺、极其隐蔽的生产环境,是一些企业顶风“作案”的主要原因。因此,要从根本上取缔“地条钢”,还需创新思维,对症下药,各个击破,打出相应的“组合拳”。

  首先要态度明确,继续保持强力严管态势,实施包保和包片制度,层层签订责任状,将责任逐层落实到具体干部和责任人,坚决排查打击取缔“地条钢”。其次,要抓住防范关键点,通过有奖举报等方式广泛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合力防范,使“地条钢”生产成为过街老鼠,无所遁形。再次,要化解过剩产能,抓住高耗电这一关键点,完善企业用电量监测预警机制。据了解,“地条钢”生产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电力,否则无法进行生产加工。因此,可严密防控一些有自备电厂的企业,对这一类为“地条钢”等落后产能生产者供电的企业,按照上限处罚并顶格处理,从“地条钢”生产源头加以遏制。最后,对“生米已做成熟饭”的“地条钢”,该没收的没收,该罚款的罚款,让其“偷鸡不成蚀把米”,没有任何可以存活的空间。可以相信,只要各地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打出这样的“组合拳”,取缔“地条钢”就不会成为一句空话。(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把“地条钢”坚决“罚出场”

     去产能要多用市场化法治化手段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