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防治双11后遗症须依法强化赔偿责任

2017年11月15日 09:17   来源:南方网   老帆

  今年双11刚刚过去,每年双11后都会出现的“龟速”快递、暴力分拣、快递损毁等现象一如既往地向消费者扑来。对于各种网上血拼产生的后遗症,消费者们在吐槽、斗争之余,也不禁感叹,“明年双11是否还有必要凑这个热闹?”(11月14日北京青年报)

  暴力分拣、野蛮装卸、扔抛甩踢压现象,长期以来一直是网购族吐槽的焦点,每年“双11”之后反映尤为强烈,与“龟速快递”等一同被称为“双11后遗症”。尽管随着各项规范的逐渐完善、监管力度的加大以及快递业自身强化自律与管理,近年来有了明显改观,但“双11后遗症”显然远未完全治愈。近日网络曝光的快递哥脚踢包裹视频表明,个别现象还相当恶劣、严重,要破解这一业界积弊固然需要多方协同努力,不过关键或在于依法强化赔偿责任,倒逼电商、快递业及其从业者善待快递、善待消费者。

  暴力分拣、野蛮装卸、超期延误等,既表现为“双11”之后的“急性病症”,也具有常见的“慢性病兆”,说白了就是没把商品安全、消费者权益放眼里、当回事,没有注重网购族的消费感受和体验,究其根源主要表现为业界职业道德、权益意识和法律观念的淡漠。商家、从业者之所以如此有恃无恐、变本加厉,既有唯利是图、一味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因素,风险成本小更是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诱因,总是想方设法把损失、后果推给消费者。

  快递延误、毁损、丢失引起的纠纷多年来时有发生,动辄几千甚至几万元的快递物品,损坏、丢失后往往只能得到几百块或者几十块钱赔偿,“霸王条款”之所以如此“理直气壮”,实际上是基于《邮政法》第47条“未保价的给据邮件丢失、损毁或者内件短少的,按照实际损失赔偿,但最高赔偿额不超过所收取资费的三倍”规定的故意曲解,该法第45条、第59条规定,邮政普遍服务业务范围以外的邮件的损失赔偿,适用有关民事法律的规定,即快件的损失赔偿适用《合同法》和《快递市场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

  《快递市场管理办法》规定,在快递服务过程中快件丢失的,寄件人和快递公司有约定赔偿金额的应按约定赔偿,没有约定的但购买保价的快件按照保价金额赔偿。对于未购买保价的快件,按照《邮政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规定赔偿。《合同法》规定,承运人对运输过程中货物的毁损、灭失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货物的毁损、灭失的赔偿额,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没有约定或约定不明确的,按照交付或应当交付时货物到达地的市场价格计算。显然,在快递服务过程中,快件(邮件)发生延误、丢失、损毁和内件不符的,只要消费者有证据能够证明所投寄的货物价值,即使没购买保价也应获原价赔偿。

  因此,遏制、防治“双11后遗症”,固然需要多方合力、共同作为,依法强化赔偿责任则是重中之重、关键的关键。只要让责任方切实依法承担相应后果,付出相应的违规风险成本,才能促使其从自身利益的角度,注重整个操作流程的理性、规范、安全、严谨,既加强内部监管、约束,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扔抛甩踢压等现象的发生,又科学、合理配置人力、技术、物流等资源,消弭可能催生粗暴分拣、野蛮装卸的非正常压力,既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消费价值体验得到不断改善和提升,又有利于促进电商快递从业者不断优化经营生态,步入依法、有序、文明、可持续发展轨道。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购狂欢“后遗症”谁来埋单    2014年11月25日
  • ·漫话漫画:七夕后遗症(图)    2014年08月06日
  • ·实现不会带来后遗症的经济增长    2013年12月23日
  • ·恐怖袭击给德国带来的后遗症    2016年07月2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