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居民寿命提高看中国喜人变化

2017年10月17日 17:13   来源:南方网   刘天放

  作为首善之都的北京,人均期望寿命又是多少?记者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为82.03岁,首次超过82岁,高于全球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水平(80.8岁)。在全球,仅次于冰岛、日本、瑞士等13个国家和地区。从2000年到2016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57岁。(10月16日新京报)

  北京居民的期望寿命达82.03岁,高于高收入国家80.8岁的水平,这是令人开心的消息。而且,不仅是北京,例如上海,上海居民的期望寿命已达82.75岁。就是从全国来看,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的改善,医疗水平的提升等原因,中国人的预期寿命进一步提高。这表明,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成就,中国发生了喜人的巨变,这当然令人高兴。

  其实,早在两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在瑞士日内瓦就发布了《2013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对全球194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及医疗数据进行分析,包括人类预期寿命、死亡率和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等9个方面。其中,中国在发展中国家居于前列,当时中国人人均寿命就已达到75岁多,高于同等发展水平国家,甚至高于一些欧洲国家。这说明,寿命的延长,正是改革开放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深入的结果,具体地说,就是我国居民在卫生、医疗、饮食等方面,条件不断改善的结果。

  过去,由于受到医疗、卫生、饮食等多方面的制约,我国人民当时的寿命很短。据公开的资料显示,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口平均寿命是:夏代18岁、秦汉20岁、唐代27岁、宋代30岁、清代33岁、民国35,1949年新中国成立那年国人寿命也仅为35岁。随后我国居民的寿命逐年大幅度提高,到了1957年已达到57岁,1981年达68岁,到了2005年则达到了71.8岁。而如今,我国居民的寿命已高达76岁,而像北京、上海这样发达的城市,居民寿命甚至高出不少发达国家,这的确令人欣喜。

  事实上,居民寿命增加的背后,当然也与个人生活习惯,以及个人对健康的重视有很大关联,却也是一个国家在膳食、健康、卫生、健身等条件上的反映。近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保障居民食品安全和健康上付出了巨大努力,使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过渡上较为顺利。在全民医疗覆盖上,也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使医保不仅覆盖城市居民,也普惠于农村居民,这就极大减轻了居民的医疗负担。而且,看病更方便了,药价也降低了,这些都是我国居民寿命增加的重要原因。

  此外,随着文明程度的提升,生活质量也在提高,全民健身受到热捧,且国家及时出台政策措施,保证全民健身顺利开展。在不少城市甚至农村,当地都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教师职前教育、在职培训。国民营养计划也在提速,有条件的地方,甚至还将全面普及膳食营养知识,并建立健全居民营养监测制度,对重点区域、重点人群实施营养干预。

  还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逐步迈入小康社会,人们的心情也变得大好。情绪好了,自然对健康有益。构建和谐社会,化解矛盾冲突,使人们心情舒畅,无论是学习、工作,居家、养老等,都能在好心情下进行,而这些都是我国居民寿命延长的辅助性原因。由此,从我国居民寿命提高,就能充分感受到国家发生的喜人变化,这种变化是深刻而全方位的,伴随着每一个人;人人都有了更多获得感。这些获得感,不仅体现在收入上的节节攀升,也展现在了人均寿命上。事实充分证明,只要沿着正确道路走下去,人民群众就将有更多的获得感,预期寿命还将继续提高。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