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通识涉及最基本的经济学思维。
在日常生活中,所谓成本就是指“失”,“收益”就是指“得”。成本收益比较分析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比如我们古代有一个谚语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该谚语出自于《淮南子·人间训》里的一则故事:在靠近边塞的人中,有一位精通术数的老人。他家的马自己跑到胡人那里去了,大家都来安慰他。老人说:“我们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他家的马带领着胡人的骏马回来。大家都祝贺他。这个老人说:“我们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个祸患呢?”家里多了匹骏马,他的儿子又喜欢骑马,有一次从骏马上摔了下来,折断了大腿。大家都安慰他。这个老人又说:“我们怎么就知道这不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侵入边塞,青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参战,靠近边塞的人绝大部分都因战争而死去。唯独他的儿子因为腿已摔断的缘故而免于被征兵出战,父子得以保全性命。“塞翁失马”比喻一个人一时虽然受到损失,反而因此可能得到好处。它也指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看得更远一点,那么反之亦然:一时得到好处,反而因此可能得到损失。这一谚语也说明,一个人需要摆正心态,乐观向上,看得开眼前的得失,认识到任何事情都有其两面性,不好的一面,有可能向好的一面转化;好的一面,也有可能向坏的一面转化。这就是所谓“乾坤易转,阴阳相生”的道理。
“塞翁失马”一例,也可以采取不同的时间长度来思考,所看到的得失结果就不一样。经济学区分短期和长期就是这个道理。短期内的得失结果,在长期可能正好相反。至于短期到底是多长,长期到底是多长,并没有统一的说法。一般来说,短期是指一年以内的时间。但是若做更精确的界定,则短期则是指经济主体对新的情势还来不及做出相应调整的那段较短时段,长期指的是经济主体对新的情势能够做出相应调整的这种较长时段。
“塞翁失马”一例也说明了,每个行动就是一次选择。他为了采取一个行动,就必须放弃另外一个行动。生活中其他场合一样:当他选择工作的时候,他就放弃了闲暇;当他选择无糖咖啡的时候,他就放弃了含糖咖啡;当他选择坐高铁从北京出发去上海,他就放弃了利用飞机等其他交通工具。因此,经济学思维强调聚焦于研究人的行动,所有这些行动都属于选择,即便一个人选择了“不选择”或者“不作为”,仍然是一种选择。所有的个人行动都有其代价,那就是放弃其他选择的代价,尤其是个人认定的放弃其他次优选择的代价。这种代价,被称为“机会成本”,是个人主观评价的结果,因此他心目中的成本事实上是主观的成本。可以说,一个人的每一个行动,都是有成本和收益的,这些成本和收益都是其主观评价的结果,是主观的评价和收益。
人之所以会考虑相应的成本和收益而采取行动,是因为资源是稀缺的。塞翁的马是稀缺的,胡人的骏马、儿子是稀缺的,儿子的腿也是稀缺的,儿子的命更是稀缺。如果资源是不稀缺的,那么每个人可以无限支配这些资源,资源的价格就是零。这个时候,一个人采取行动就不需要考虑资源的成本和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这个社会就不需要存在经济学和经济学家,也不需要我们利用经济学思维来思考问题。因此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人采取行动、作出选择的过程也是配置稀缺资源的过程。
此外,一个人是在边际上采取行动。所谓“边际”,是指对现有需求或者供给的数量进行微小调整。与此相应,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是指对现有需求或者供给的数量进行微小调整所导致的成本或者收益的变化量。一种“真实世界经济学”强调个人根据其主观价值评估来看边际成本和收益。也就是说,这里的成本和收益概念都是主观的成本和收益。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也一样。比如塞翁失马之后,其个人选择需要在失马前提下重新安排,在此前提下对自己的行动进行成本收益分析,作出选择和取舍。塞翁的儿子骑马摔断一条腿属于一种成本,但与塞翁对其儿子被拉壮丁战死沙场这一可能的成本相比,则属于小巫见大巫。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成本收益评估均是塞翁个人的主观评价。
(根据作者在正一君书院讲稿整理,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