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经济学诺奖与现实渐行渐远

2016年10月12日 09:29   来源:环球时报   

  分别来自英国和芬兰的经济学家奥利弗·哈特、本格特·霍姆斯特罗姆10日荣获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评选委员会当天发表声明称,两名获奖者创建的“新契约理论工具”对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契约与制度,以及契约设计的潜在缺陷十分具有价值。

  作为诺贝尔奖的压轴大戏,外界给予诺贝尔经济学奖很高的关注和荣耀。但从实用性来看,今年经济学诺奖并非如评委宣称那样“贡献重大”。契约理论最早于数百年前就由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提出。有关企业契约、合同治理的理论也不高深,属老调重弹,20世纪就已不再时髦。

  况且,理论的重要性取决于被解释对象的重要性。当今真正值得关注的全球重大问题应是收入不平等、贫困问题、气候变暖、世界经济低迷、落后国家工业化等。世界经济脱实向虚,西方工业企业萎缩凋敝,互联网经济泡沫如此严重……关注企业契约治理无助扭转经济颓势,显然不合时宜。

  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的皇冠和明珠,也是一门显学。若想更彰显经济学的重要和伟大,经济学诺奖应识别能产生更好经济效益的重大创新和发现,不要再一味钻到西方经济学的故纸堆里挖掘宝藏,而应抬起头来,正视全球经济现实。

  不仅如此,十多年来,经济学诺贝尔奖的美国化越来越明显。今年获奖者虽来自英国和芬兰,但都在美国著名学府任职。新兴国家崛起,连G7都逐渐让位于G20,世界经济格局发生的巨变却未使诺奖经济学的关注对象发生改变。美国虽是世界经济的领头羊,但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差距不断缩小,按照学者的普遍预测,在2030年左右经济总量将被中国超过。在此背景下,再把美国问题作为世界问题,就有“刻舟求剑”之嫌。

  对于素有诺奖情结的中国经济学者来说,诺奖这些年与世界经济现实渐行渐远的教训很值得总结。回顾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经济学理论目前至少已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本质论、“三个有利于”标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先富和共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与政府更好发挥作用相平衡、公有经济主体论、按劳分配与要素分配结合论、经济新常态、五大发展理念、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不同于西方的原创性中国“术语”,初步具备经济学创新的理论基础 。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提供了不断检验这些经济学理论的最佳条件。

  全球经济不景气下,如何让中国经济继续充满活力,引领世界包容性增长,亟待中国智慧。此时的中国经济学者若能为中国经济提供好的解决方案,并为引领世界经济前行出谋划策,意义比一百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更重要,更能够产生影响力。(作者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