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整治直播乱象,亟待对打赏设限

2017年10月09日 10:30   来源:红网   徐林生

  日前,两则粉丝巨款打赏主播的新闻引发热议。

  一则主角是熊孩子。一位14岁的男孩子沉迷某游戏直播平台,两个月打赏16万元给女主播。该男孩父母在广州增城一服装厂流水线做缝纫工,缝一个牛仔裤裤头0.3元,每天加班到晚上12点,16万元是10年积蓄。

  另一则主角已为人父。这位合肥市民有一个4岁女孩,过去三个月,他迷上了在某直播平台给女主播打赏,除了挥霍掉家中7万元积蓄外,还借了5万元高利贷,继续给女主播打赏。女儿的奶粉没再买过,讨债人的身影却出现在家门口。

  熊孩子打赏主播惹祸,早已不是个案。年初有媒体报道,一名13岁的未成年少女沉迷网络直播,两个月竟然偷了母亲25万元,用于打赏男主播。而成年人打赏主播更是疯狂:有挪用公款打赏主播的;有借高利贷打赏主播的;有大学生一次花10万元打赏主播,并要求其5年内不准谈恋爱的;有土豪一分钟打赏女主播100万元令其感动得当场嚎哭的。

  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直播平台近年发展迅速,由于监管滞后,一直处于野蛮生长态势,个中乱象已引起各方关注。今年上半年,文化部对网络表演开展了集中执法检查和专项清理整治,关停“千树”等10家网络直播平台,行政处罚48家网络表演经营单位,关闭直播间30235间,整改直播间3382间,处理表演者31371人次,解约表演者547人。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此番文化部出手整治,针对的是直播平台内容“打擦边球”等经营行为,没有涉及打赏乱象。从近年媒体披露的粉丝疯狂打赏主播乱象看,直播主播的诱惑力,足以令部分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失去理智。男女主播靠粉丝们非理性打赏一夜暴富的故事,也不断刺激着公众敏感神经,冲击着社会承受力底线。

  有一种观点认为,直播平台是市场化经营,粉丝给主播打赏属于个人赠与行为,不必监管。其实,这种说法站不住脚。直播不是做公益,不管主播收入是否靠粉丝打赏为主,但其表演或主持就是劳务付出;不管主播有否暗示或明示,直播程序中激励或诱导粉丝打赏的机制确实存在。粉丝们往往是被争相刷存在感的氛围裹挟或诱惑下打赏主播,迥异于民法意义上的赠与。因此,从规范经营的角度对其进行监管,无可厚非。

  通过上半年的整治,网络直播平台的表演内容已得到有效净化,但监管部门对打赏乱象则一直没有“出手”。为了抑制粉丝的非理性行为,为了直播平台健康发展,监管部门有必要对粉丝打赏主播金额设限,即对一个设备终端或帐号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个平台、某个主播刷出的打赏金额,设定最高限额,超过无效。如果视而不见,放任自流,粉丝打赏主播行为可能没有最疯狂,只有更疯狂。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