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一家企业长期“沉醉”于理财,不努力拓展主业、发展实体项目,就不能为股东和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
■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既要扩大规模,也要提高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近年来,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的热情不断上涨,今年尤其明显。数据显示,截至9月上旬,今年已有900多家A股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规模近万亿元,比去年全年的数字高两成多,还有一些公司的理财收益超过了其自身的主营业务利润。上市公司理财规模创出新高,受到各方关注,也存在一些争议。
有观点认为,上市公司购买理财产品是“不务正业”。这一说法未免以偏概全。现金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持有一定数量现金,是企业日常周转或开展正常经营的基础,也能保证企业在需要应急时可以从容应对。因此,绝大多数正常经营的公司,不可避免在某段时间里会出现一些闲置资金,公司从资金周转实际情况出发,用闲钱购买风险可控、收益更高的理财产品,有利于全体股东利益。
有观点认为,一些刚刚融资的公司也去理财,说明其并不急需资金,却仍从市场上“圈钱”。这一说法也过于绝对。一般而言,项目的投入需要分批逐步进行,或者原募投项目因市场情况发生变化而产生资金闲置现象,上市公司将这些钱用来理财,符合现行监管规则。前几年,监管部门适当放宽了募集资金用途,允许上市公司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购买安全性高、流动性好的投资产品,初衷也是为了给上市公司留出空间,提高募集资金的使用效率。
还有观点认为,大量上市公司的钱没有用于经营,却投向理财领域,会造成资金“脱实向虚”,对此需要客观分析。从这几年的情况看,银行理财产品筹集的资金,绝大多数还是流向了实体经济。虽然不排除也有资金空转、躲避监管的可能,但只是少数现象。因此,上市公司理财并不会引发资金大规模脱离实体经济。
然而,尽管上市公司的理财行为有其合理性,但面对不断刷出新高的理财规模,其中有不少值得关注的问题。
从上市公司层面看,投资者买一家公司的股票,是为了其主业的前景,而不是让上市公司“代客理财”,如果一家企业拿着从市场中融来的钱,却长期“沉醉”于理财,不努力拓展主业、发展实体项目,就不能为股东和社会创造实实在在的财富。而且,理财产品并不都是稳赚不赔,近两年债券违约信托产品不能兑付情况时有发生,而银行理财产品又有相当一部分流向债券、信托,上市公司投资理财的风险也不能忽视。对于这些情况,需要监管之手来纠偏,引导企业专注主业、防范风险。
从市场整体来看,金融资源依然是宝贵的。一边是融资需求迫切的企业得不到满足,一边是上市公司手持闲钱去理财,如果这种情况成为普遍现象,可能就说明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仍不够高。此外,这些理财资金虽然最终也进入实体经济,但资金流转链条加长了,会抬高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这提醒我们,把发展直接融资放在重要位置,其要义一方面是扩大规模,增加直接融资所占的比例,但在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方面,如何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同样是资本市场面临的考验。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