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毅夫吉林报告起争议,轻工业“药方”错在哪里?

2017年08月31日 07:47   来源:中国网   盘和林

  盘和林财政部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为吉林省开了一副“药方”。由林毅夫领衔的《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研究报告》指出,吉林省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短”板是以纺织服装、家电与消费电子为龙头的轻工业集群和相应商业网络严重缺失,想要发展,必须补上轻工业短板。

  林毅夫教授的吉林发展“药方”一经发布,引发了巨大争议。最为激烈的批评声音来自前银河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孙建波,认为这是要“把吉林带到坑里”。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田国强、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研究所教授张可云等学者也公开撰文反对。

  在区域经济学看来,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尤其是产业结构的升级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毫无疑问,吉林省乃至东北的经济振兴必然离不开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但笔者认为,其发展轻工业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轻工业并不是工业化的产业演进方向,围绕主导产业的升级才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因此,吉林乃至东北振兴不能逆规律来发展轻工业。

  轻工业“药方”错在哪里?还是先让我们梳理一下制造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制造业内部结构演化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一是重工业化过程,即工业结构由以轻工业为主逐步向重工业为主转换。轻工业初期投入少、建设周期短、见效快、吸收劳动力多,是区域工业化起步的首选产业。但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发现,当工业化发展一定阶段后,霍夫曼系数是下降的,即重工业的比重持续上升。21世纪以来,发达国家的重工业增长仍然快于轻工业。重工业不是经济增长的“包袱”,而是重要引擎。

  二是深加工化过程,即深加工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在重工业化过程中,制造业结构又由以原材料工业为主逐步转向以深加工工业和组装工业为主。日本战后在电力工业、石油冶炼、石油化工、钢铁、造船、汽车和家电等接替、相互带动下,实现重工业化的同时,走向了深加工化。

  三是技术集约化过程,即制造业在深加工化过程中,表现出高技术化趋势。日本大约1950年处于轻工业向重工业转化时期,1972年日本已经处于深加工工业化阶段,并开始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到1990年日本已经处于成熟的技术密集化阶段。

  这三个工业化过程,实际上一个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转化的过程。工业化初期,如改革开放后的广东、浙江,以轻工业特别是食品、纺织业为主,劳动力是最重要的基础;之后向重工业化转变,钢铁、化工、机械等产业迅速发展,资金因素居于突出位置;随着制造业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发展,技术成为工业的重要资源。

  有学者指出,纺织服装是我国当前库存最高、附加值较低的行业之一,包括广东在内的多省纺织等轻工业都在向越南等地转移。表面上看,这是原材料、劳动力上涨的结果,实际上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客观规律。背后折射出我国经济阶段、消费结构的巨大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纺织业等轻工产品消费是不断下降的,而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成为消费支出中的主体,这个过程在制造业内部则表现为轻工业向重工业如耐用消费品工业转换的过程。因此,如果这个时候再来选择发展轻工业,多少有点逆工业化的味道,同时,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的重工业基础完善,无中生有来发展纺织等轻工业是不明智的选择。

  长期形成的地区主导产业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区域经济中多种资源的比较优势,也是区域产业的核心。因此,主导产业的升级才是实现区域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驱动力。而主导产业的升级可以通过两个途径来实现:一是以技术升级主导产业,技术进步促进原有主导产业升级或者替代原有产业,使得成为新的主导产业,例如,以重工业替代轻工业、以深加工工业代替原材料工业,以技术进步产业替代劳动、资金密集型产业。二是以制度创新、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等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制度环境在区域经济环境条件中是相当重要的,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环境,构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所必备的三大环境。如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恐怕远比产业选择更为迫切。

  窃以为,林毅夫教授为吉林所开出的发展轻工业“药方”,多少有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错误,以技术、制度创新来对重工业进行深加工化、技术集约化升级,才是吉林省及东北振兴的正确出路。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