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余额宝下调额度是“自我约束”之举

2017年08月16日 07:09   来源:羊城晚报   余丰慧

  作为余额宝基金管理人的天弘基金于8月11日发布公告称,自14日零点起,个人持有余额宝的最高额度调整为10万元。这是继5月27日余额宝下调至25万元后的二度下调。

  余额宝接连下调最高限额到底出于何种目的?从根本上说是为了客户资金安全,以及加强风险管理之举。目前流动性风险已经凸显出来,已经作为监管部门审慎监管的重点。余额宝作为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是第一风险,必须采取最保守的风险管理政策与手段。

  不可否认的是,余额宝本质是货币基金,从概率上说,出现风险的可能性极低,我国的货币基金发展史上还未出现过7日年化收益率为负数的情况,集中提现的兑付风险也鲜有出现。但天弘基金还是“未雨绸缪”,为了保持余额宝稳健运行,维护投资者的根本利益并更好地服务大众投资者,防止出现万一中的万一甚至牺牲自身利益,果断两次下调最高存量额度。

  下调存量额度是余额宝自动引导回归货币基金属性的举措之一。货币基金的基本属性是,额度小,流动性强,收益率低于其他基金品种。所谓小额,就是最多上万或者不能超过10万。如果上百万就绝对不是小额了。笔者记得两年前一次在上海参加会议时,蚂蚁金服董事长彭蕾女士在会上就告诉与会人员,余额宝里最高不要放置超过10万元的资金。当时与会人员还纳闷,哪有把钱往外赶的呢?其实那时就已经反映出蚂蚁金服管理层着急让余额宝回归货币基金本质属性的初衷了。

  余额宝下调最高限额是顺应目前金融监管大势、自觉服从金融监管政策的自动自发或者说先发之举。目前金融整顿的一个重点是金融同业业务,包括同业存款、同业拆借、同业存单、同业五花八门的投资产品等。而余额宝投资品种主要是同业存款。有机构统计显示,余额宝的投向如下:余额宝高达83%的资产投向银行存款和结算备付金,只有7.94%的比重投向了债券。而债券有很多品种,其中又只有2.37%投向了同业存单。这些都是这次金融同业整顿的内容之一。整顿规范以后,同业产品的收益率、同业投资品种都会受到约束。余额宝率先下调最高限额是聪明之举。

  同时,为了配合同业存单纳入MPA考核,早在今年3月份,证监会就发布了《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拟加强货币市场流动性的管理,其中要求:货币基金规模与风险准备金挂钩,限制随意新发货币基金以及单只货币基金规模过大的现象;对机构持有份额较大的货基投资组合平均剩余期限、平均剩余存续期有严格要求等等。余额宝作为最大的货币基金虽然从目前投资组合看影响不会太大,但8月14日再度将个人交易账户持有额度上限调整为10万元,有应对潜在的后续新规要求作出的应对之策的意思。

  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市场上的货币基金规模为5.36万亿元,天弘余额宝的资产净值超1.43万亿元,占比为27%。天弘基金官网显示,截至2017年一季度,余额宝用户已超3亿。余额宝的资金规模已经超过了招商银行2016年年底的个人活期和定期存款的总额,成为货币基金市场的“巨无霸”。俗话说,树大招风,对包括流动性在内的任何风险不能有丝毫懈怠。

  总之,余额宝成为全球最大规模的货币基金后,对于余额宝来说,已经没必要太过追求规模快速增长了,保障整个基金的健康稳健发展才是最重要的。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张平:余额宝缘何风光不再    2014年07月08日
  • ·余额宝如何面对新挑战?    2014年06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