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打造智慧租房平台需完善制度支撑

2017年08月14日 07:49   来源:经济参考报   

  据报道,杭州住保房管局近日与阿里巴巴集团、蚂蚁金服集团举行签约仪式,搭建全国首个智慧住房租赁监管服务平台,平台将结合阿里巴巴大数据、线上交易、评价系统及蚂蚁金服旗下的网上支付、芝麻信用体系等技术,实现租赁环境、租赁房源、租赁信息“三个全”的目标。网民认为,新技术手段的大举介入,有利于遏制租房乱象,呼吁在核验、信用、监管等方面的建设尽快制度化、规范化。

  有利遏制租房乱象

  提及租房乱象,不少租客在网上留言抱怨说,如不接受涨价条件,等待他们的往往是“请君搬离”,“押一付三”、弃租后保证金难退等问题也增加了租赁成本。限时找房、限时搬离,使不少网民一方面遭受经济损失,另一方面承受着心理上的不稳定感。还有网民讲述,曾遇到假房东、二房东,付了租金却被真房东挡在门外。

  与此同时,作为房东的网民也是一肚子苦水,称自己“并不是躺着数钱”,经常会遭遇租方中途退房、房租迟付等。此外,“二房东”问题屡禁不止,这一群体一方面压榨租客,另一方面对房东的利益侵害也不小。

  网民认为,智慧租赁平台的搭建,减轻了租客资金负担,铲除了黑中介、“二房东”、假房源、恶意违约等行为滋生的土壤,有助于租房市场长效机制的建立,最终推进租售同权住房模式的建立。

  完善监督举措和制度规范

  一些网民指出,智慧租房平台的建立本着身份核验、信用评价、全面监管等理念,在这些方面的建设必须制度化、规范化。

  网民“流晓天下”认为,智慧租房平台的最大特点是通过电子版的身份信息及人脸识别技术对租客、房东、中介身份进行验证。因此,后台要对信息进行仔细核实,这一方面要依靠各种身份识别技术,另一方面引入的个人信用评分也应成为该项工作的第二重保险,确保拥有真实身份的市场主体进入平台。网民“鱼儿”说,智慧租房平台上的信用评价机制应做到真实有效,需要系统管理者依靠制度规定仔细甄别。

  还有网民提醒,虽然该平台是互联网企业与政府部门合作建立与推动,但住房租赁本质上是市场行为,因此必须让市场进行资源配置,政府要将自己的“伸手”范围限定在行政服务、利税征收、防范垄断、监督管理等方面,让行政的归行政、市场的归市场。如此,才能加速该模式在全国的推广复制,让天下居者尽欢颜。(记者 于璐 整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租相”别太难看    2017年07月21日
  • ·为租房创造友好环境    2017年07月21日
  • ·租购同权利于租房者安居乐业    2017年07月2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