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租相”别太难看

2017年07月21日 09:35   来源:人民日报   曲哲涵

  ●“租房时代”正大踏步走来,建设一个健康的租房市场,能有效缓解和改善居民住房问题,提高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

  又到毕业季,大批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成了“租房客”,不少中小学生家庭也开始跨学区租房陪读。他们中的很多人,在租房过程中躲过了虚假信息、价格欺诈,没想到被脏乱差“坑”得不轻。

  一位朋友跟笔者诉苦:“看房时找了一家知名中介公司,说上一个租客是高收入、高知家庭,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是一套‘吉宅’,切中了我的心思。”家具家电齐全,出于对中介的信任,她草草看了房屋的布局、设施,就签了合同。

  搬家时麻烦来了:

  家具外表周全,内里缺胳膊少腿,已无法使用。让房东和中介更换,对方答复:“看不上随便扔,但不配新的。”小区不准“随便扔”,她交了100元才找人拉走。

  更让人难以忍受的是卫生状况。桌面、门把手、电源开关,仔细一看都覆着厚厚的黑色油垢;卫生间和厨房里,水龙头损坏、下水道堵死……

  朋友的遭遇并非个例,网上租房论坛中,租客抱怨房东糊弄事儿、房主抱怨租客祸害房子的帖子,比比皆是。不少中介也非良善,还有人爆料:大量被居民当垃圾扔掉的家具,未经认真清洗和消毒,就进入租房市场流转,甚至有小物流公司为中介机构专门收集、配送。

  品牌响亮、把分店开到全国的中介,却如此敷衍租客,这是现下国内租房市场发展水平低、服务质量差的真实反映;看上去职业光鲜、生活体面的家庭,竟让出租屋脏成垃圾场,这是当前国内部分“租客”缺乏自律、诚信不足的真实写照。

  供需双方“租相”皆如此难看,折射出的问题令人深思。

  数据显示,我国城镇户均住房拥有量已超过1套,全国人口中有12%通过租赁的方式解决住房问题,其中城镇租赁住房比例达到21%,“租房时代”正大踏步走来。建设一个健康的租房市场,能有效缓解和改善居民住房问题,提高千家万户的幸福指数。增强租房市场活跃度,也是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重要中长期手段。此外,租房市场做大做强,还能有效带动物流、装修、家政、送餐等其他服务业的发展。无论是豪宅还是蜗居,让每间出租房都整洁实用,不仅事关居民小家,更是发展经济的大事。

  如何让“租房”更顺心?

  首先,是加紧完善相关制度建设。

  市场交易规则亟待细化。目前各中介公司的制式合同中,大多只规定了房屋设施、家具家电数量等,但对设施质量缺乏细致分类分级,包括家具的使用年限、流转记录,新租约开始前是否杀毒灭菌除螨,等等。同样,限制不良租住行为的押金制度过于粗放,尚不能有效约束租客的“脏乱差”。

  中介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国内的租房中介只要赚了佣金就不再进行交易维护。在英国,中介在促成交易后,还要每3个月上门检查一次房屋状况,对“猪窝式”租客,会提出警告乃至罚款。

  今年,北京等城市将加快推进住房租赁地方立法,规范住房租赁市场秩序,期待以往的制度“盲点”、管理“软肋”能在新法规中得以修补强化。

  其次,是强化租房市场的诚信体系建设。

  相关管理部门应借助互联网,分析中介、房东、租客表现,细化三者的诚信等级,并将彼此评价作为打分、评级的参考指标。以严厉的制度为基,强化房东、租客的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培养良好的“租房文化”。

  在美国,租房的基本原则是“Clean move-in, Clean move-out(房主清洁房间迎宾,房客清洁房间离开)”。房客租房,有时会被要求出具前房东的“推荐信”,如其有过租房不良记录,也会在信用记录上留下“败笔”,影响接下来的租房交易。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此外,是加快租房市场规模化经营。

  应结合房地产市场调控,多渠道增加租赁房源,培育企业化、规模化、规范化的住房租赁主体,整合社会闲散住房资源,集中经营管理,家具家电配送、维修养护服务等要统一化、标准化。

  一个社会物质丰实的标志,不仅是家家有房住,也包括人们即使租房也能怡然、从容、温馨。一个人的素质涵养,不仅体现在言谈举止、坐相吃相,还要看他租房子、出租房子时的“租相”。

  愿我们共同努力,让“租相”好看起来。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为租房创造友好环境    2017年07月21日
  • ·租购同权利于租房者安居乐业    2017年07月20日
  • ·让租房者有居住尊严    2017年05月26日
  • ·立法规范租房乱象刻不容缓    2017年01月04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