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战狼2爆红折射消费“脱实向虚”成趋势

2017年08月11日 07:18   来源:红网   盘和林

  8月7日21:48,《战狼2》 超越了之前周星驰的《美人鱼》保持的33.9亿的票房成绩,成为中国影史票房新冠王。《战狼2》票房还在继续增长,有专业机构8月8日上午给出的预测总票房高达51.59亿元。

  《中国基金报》记者从A股上市公司的角度进行了解读:即使按照最新的34亿元票房计算,比照A股3300多家上市公司,已经超过2319家公司2016年营业收入。也就是2300多家公司一年经营收入不抵这一部电影收入。

  实事求是地说,这种简单地进行对比,并不具备严谨的可比较性与科学性。很简单,A股中的企业是可以持续有收入的,普通商品的价格与市场是稳定的,但《战狼2》更多是一个现象级电影,不可能持续性地复制。况且,电影等文化产品的最终效果(票房)很难预测,“二八现象”分化非常明显,多年难有一部《美人鱼》《战狼2》这样的“验钞机”,亏损或保本居多,更有一些影视产品连公映的机会都没有,血本无归的例子俯首可拾。

  当然,这种的比较也不是全然没有意义,它透露出一个极为重要的消费新信号:我国居民已经将更多地钱用于大文化产业的消费,这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可逆转的消费新趋势。不仅大文化产业消费增长显著,实际上整个居民消费都已经呈现出一个十分显著的“脱实向虚”特征,即食物、汽车等实物消费的比重在显著下降,而文化、服务等所谓“虚”的非实物消费则在快速上升。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中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恩格尔定律”现象,反映这一定律的系数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是目前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消费结构的重要经济指标。19世纪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发现:一个家庭的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份额则会下降。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富裕,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即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因此,金融领域的“脱实向虚”是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但消费结构中的“脱实向虚”则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和高级化,更是居民收入增长所带来的必然趋势,更意味着居民福利在不断提升。

  我国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出“恩格尔定律”现象,在经济起步阶段,家庭收入绝大多数的用于“养家糊口”即食物等温饱消费,之后逐渐向轻工业产品,再到重工业中的耐用品,到现在更多用于旅游、教育、文化休闲产品的消费。有人说,我国所谓的结婚“三大件”消费品折射出消费的升级过程:上世纪70年代的手表、自行车、缝纫机;80年代的冰箱、彩电、洗衣机;90年代的空调、音响、录像机;21世纪的房子、车子、票子。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7年上半年数据显示,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2678元,增长5.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30.3%,全国居民人均衣着消费支出668元,增长2.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7.6%。人均交通通信消费支出、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人均其他用品和服务消费等增长均在10%以上,占整个消费支出50%以上。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增长较快,文化办公用品增长 11.8% ,体育娱乐用品增长 17.1%。

  这些都充分说明我国居民消费已经呈现出“脱实向虚”的特点。2016年我国服务业占GDP比重已上升为51.6%;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58.2%。

  实际上,消费结构的“脱实向虚”对实体经济并非意味着坏消息。因为制造业等实体经济完全可以利用消费者偏好改变,以“服务化”来增加产品的附加值。在欧洲全部制造企业中,服务化的比重平均占有6%左右,而我国大约不到1%,增长空间巨大。所谓制造业服务化就是将价值链由以制造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转变,实际上实物消费的增长空间有限,相当是居民的“有钱任性”为制造业打开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例如海尔从单一家电,向“智慧家居的交互式设计制造”转变,就显著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与盈利水平。

  《战狼2》还一个极为有意思的插曲,8月7日下午,贵州茅台集团致信吴京,对他为民族品牌、“中国制造”的大力推介(无偿的)表示衷心感谢。不可否认的是,影片中大量有关茅台和北京吉普的镜头,不仅“让世界见识到真正的中国制造”,更为“中国制造”增添了不少“硬汉”的文化元素,让实物产品植入了精神享受等消费元素。识时务者为俊杰,如何搭上大文化产业、顺应消费者偏好改变,以及融入新的消费元素,都是值得我们实体经济亟需深思的话题。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规范预付卡消费势在必行    2017年07月06日
  • ·改善消费环境 拉动“指尖消费”    2017年05月25日
  • ·预付式消费亟待立规矩    2017年04月0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